中可选用的重要抗病基因。近年来,已有科学家在从事转溶菌酶基因鱼的研究工作。
对虾的病毒病害在中国已肆虐多年,给养虾产业带来巨大损失,每年减少经济收入数以亿计,不少群众已到了谈“病”色变的程序。从长远角度考虑,要从根本上解决对虾的病害问题,其根本途径是使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手段,培育出抗病害的对虾。尽管目前对虾的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研究还不十分深入,有许多方法和技术尚待进一步开发和完善,但长远来看,必须尽早加强对虾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扩大相应的理论技术储备,建立和完善对虾基因工程研究的方法和手段,并在此基础上开展遗传改良工作,培育出抗特定病原(Specific pAthogens ResistAnce SPR)对虾新品种,才是确保我国养虾业稳定、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抗寒对于北方海水养殖鱼类有着重要意义。目前,主要由于海水鱼类越冬困难,制约了北方海水鱼类养殖业的发展。培育出抗寒品系,就可以大大减少越冬成本,使海水鱼类养殖迅速形成产业。加拿大的科学家已从海水鱼类中分离提纯了抗冻蛋白基因,并试验将其转入其他鱼类。我国科学家利用这种基因,导入金鱼体内,传宗接了4代,为最终培育出抗寒新品系打下了良好基础。
中国沿海有很大面积的盐碱地带,此外还有3千多万亩的滩涂尚未较好利用。采用细胞和基因工程培育出耐盐的蔬菜、牧草或粮食作物,发展海上农业,对于解决我国21世纪的农业问题具有很大意义。
4.良种鉴定与保存技术
建立海水养殖生物优良种质库,势在必行。陆地种植业市场种子站的建立,大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畜牧业中的良种场成为畜禽养殖中的中心环节。当前,我国建立海藻种质库的条件基本成熟,但还需要发展新的种质保存技术。海洋动物细胞系和配子,贝、虾等的胚胎幼体冷冻保存是建立动物种质库的必要前进和关键技术,急待突破。除此之外,研究与开发与种质资源库相关的支撑技术,如配子质量的判定、种质的鉴别等,也是非常重要的。
养殖个体遗传上的差异可以作为一种遗传标记,分子遗传标记可用于:A.品种的鉴定;b.谱系(Pedigree)的确立和分析;c.近亲繁殖的监测;d.标记辅助选育(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or MAS);e.养殖产品的区分和鉴别。发展鉴别种质的mtDNA、RFLP、PAPD、DNA印迹等技术,对分析种群遗传结构,监测遗传漂移,保护遗传多样性和实现定向选育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其中,标记辅助选育对于将那些确实在遗传上具有所需优良性状的个体挑选出来是大有用场的。如果标记与控制数量性状的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i or QTLS),例如影响生长速率的位点与某种标记存在连锁性,那么选育就可以集中在标记上而不在数量性状本身的检测上,从而大大提高选育的速度。
二、诊断病原、控制病害,实现健康养殖
1.重要流行病病原的快速诊断和检测技术
在缺乏必要的检疫手段的情况下,养殖品种的盲目引进和交换是造成重大流行病发生和发展的巨大隐患。快速简便的诊断技术在生产上的应用,可以防患于未然,并为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免疫荧光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酶联免疫技术(如:ELISA、DOT-ELISA)及DNA探针技术在鱼类尤其是淡水鱼类病毒及细菌诊检方面已比较成熟。对虾病毒病的研究重点还是在检测诊断上,美国的Lighter等(1994)综述了国际上对虾病毒病的研究发展现状,除传统的组织病理学检测、电镜观察外,免疫荧光抗体、ELISA技术外,DNA探针、PCR技术也开始应用于对虾病毒的检测上。国外有关对虾BP、IHHNV和MBV等病毒检测的DNA探针已研制成功,在美国检测IHHNV病毒的DNA探针已进入商用阶段。我国对虾病毒病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相当进展,特别是对我国对虾危害最大的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HNBV)的研究上,已成功研制出特异性和灵敏度高的PCR检测技术。只有检测技术逐渐有所突破,流行途径及防治技术的研究才有可能随之深入。
重要病原体的体外培养及保存技术是研究病原诊断和病害防治的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国外已经培养和建立了一些海水养殖鱼类的细胞株,美国和我国台湾省在斑节对虾细胞培养方面已取得了一些进展,并利用培养的对虾细胞成功地进行了病毒MBV的体外感染。我国大陆在这方面基础比较薄弱,但在淡水生物方面,在欧共体援助下,已建成具有标准病毒、标准抗血清及现代化实验设备的病毒和免疫实验室,拥有数十种鱼类细胞株,并已开展海洋生物病害的研究。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