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螺,随即这道菜开始席卷全国。一股福寿螺养殖热又开始掀起。
而为什么偏偏是麻辣福寿螺,不是清蒸、水煮,在农业部外来入侵生物预防与控制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万方浩的眼里,这恰恰是福寿螺肉质不好的佐证。他说:“本身它(福寿螺)的品质不是太好,而通过麻辣,大家吃的是那种味,而不是吃那种蛋白质。”
与此同时,野外的福寿螺仍然在以高速繁殖。这时,由于中国南部地区以水稻种植业为主,给福寿螺的泛滥提供了条件,造成它们普遍比那些南美同种的螺类块头儿大。
如同其他外来生物一样,福寿螺初始的目的很“单纯”,在水塘里被人们养殖。一旦当他们适应了周围的环境,并且繁衍至一定规模,才会表现出惊人的“攻击力”。这种“悄无声息”的攻击令人恐惧,甚至威胁到其他生物和人类的生存。
“福寿”之灾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看似“慢吞吞”的福寿螺入侵欲望却相当强烈,其食量惊人,且“来者不拒”,能破坏粮食作物、蔬菜和水生农作物的生长,并且迅速侵占了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浙江、上海、江苏等地。
福寿螺孵化后稍长即开始啮食水稻等水生植物,1只雌螺经1年两代能繁殖幼螺32.5万余只,同时一只福寿螺身上甚至寄生有6000条致病幼虫。
北京“福寿螺事件”并非个案,早在北京之前,南方等地就因福寿螺造成水稻的大幅度减产,并且致使大批人患病。
在浙江省乐清市雁湖乡的稻田里,经常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福寿螺,其产下的粉红色的卵在水稻的根部随处可见。据当地村民估计,1平方米的稻田里至少生长着5至7只福寿螺,给农作物造成极大的危害。
让当地农民为难的是,喷洒农药杀螺不但效果不好,还会污染水质,如果不用化学药剂,又会让灾情得不到控制。于是,福寿螺疯狂地繁殖着。
目前,受台风影响的广西,大部分地区发生强降雨天气,引发福寿螺迅速繁殖扩散,已在南宁、防城港、柳州等7市的稻田泛滥成灾,发生面积达到250万亩,广西正在全力捕杀。
“外来生物带来的灾害不是突发性的,它们都有一定的潜伏期,像植物,它们有可能蛰伏5年、20年,甚至更长,碰到适宜的环境就会爆发。往往在人类感觉不到时,它们已经防不胜防。”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桑卫国说。外来生物入侵是一种潜在的威胁,由福寿螺引起的疾病早在9年前就在温州出现过,直至今天的北京“福寿螺事件”,期间各地又不断出现这种病例。为什么这种错误会一再出现?
据农业部总经济师朱秀岩统计,到去年,已有400多种外来物种“全面”入侵我国。
“由于中国自然条件的丰富性,几乎任何外来生物都能立足,这就造成我国目前外来生物入侵现状令人担忧。”桑卫国说。
2001年5月7日,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在一份报告中警告说,家褐蚁、褐树蛇等物种入侵其他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和经济损失。入侵物种可能威胁当地动植物的生存,导致庄稼减产、使海水和淡水生态系统退化。
报告列出了100种入侵性最强的外来生物,在中国就拥有50种,其中11种主要外来生物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70亿元。近10年来,新入侵中国的外来生物至少有20余种,平均每年新增约2种。
2001年12月,中国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在初步摸清的283种入侵物种中,39.6%属有意引进造成,43.9%为进出口贸易、游客等无意间携带进入,仅有3.1%是借风力、鸟类等的携带而自然进入我国的。这说明人为因素占主导地位。“每艘轮船、每架飞机、每辆卡车都是潜在的携带者。”一位专家说。
外来生物入侵不仅造成当地居民的经济损失,更重要的是其对当地生物多样性带来了巨大破坏。外来入侵生物就像癌细胞一样地扩散着。
18部法律法规谁都能管但谁也不管
目前我国现有的涉及外来生物入侵的法律、法规及条例有18部。
包括《农业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植物检疫条例》、《渔业法》、《森林法》、《种畜禽管理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等。
但有法律界学者提出:尽管这些法规都涉及到了对外来物种管理的具体条文,由于这些法律法规分属于不同的部门,处理问题时,反而会因为多部法律之间的交叉,导致对外来入侵生物防治的不力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