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赠送给我国并放养于珠江水产研究所试养,1981年 从台湾重新引入红罗非鱼并进行了选育和养殖推广。20世纪90年代初,有关部 门引进和选育了不同品系的红罗非鱼,推动了红罗非鱼的养殖,现红罗非鱼已成 为沿海和内陆水域池塘和网箱养殖的主要对象。
一、生物学特性
1、体型、体色:红罗非鱼是罗非鱼中一杂交变异种,不同地区、不同品系其杂 合性不同。体色有粉红、红色、儒红、橙红、橘黄等;体型有尼罗罗非鱼型、 奥尼罗非鱼型、莫桑比克罗非鱼型等。
2、生活习性:与其他罗非鱼一样,红罗非鱼属热带广盐性鱼类,耐低氧,窒息 点较低,对盐度适应范围广,可在盐度0-30%生活,适温范围15-38”C,致 死温度最低7”C,最高温度42”C。食性为杂食偏植物性,天然条件下以浮游 植物为主,也摄食浮游动物、底栖附着藻类、寡毛类、有机碎片等。人工投 饲可直接摄食豆饼、花生讲、黄村、米糠、玉米粉、鱼粉、配合饲料等。
3、生长、生殖:红罗非鱼生长快,个体大,当年苗种可长150-750克。鱼苗经 100-120天可达性成熟,性成熟个体因品系不同有所差异,如星洲红鱼和彩虹 织初次成熟个体300-400克,属多次产卵类型,成鱼每年产仔约300-2000尾。 幼鱼用甲基宰丸酮诱导转性可获得95%以上的雄性率。
二、红罗非鱼体色及相关性状特性
1、体色与生长:养殖过程中粉红色生长最快,橘红次之,橘黄最慢,这表明罗 非鱼的”生长虽与体色有关,但主要受到一些遗传因素的影响。
2、体色与抗病力:在苗种培育过程中发现粉红色成活率低,抗逆性稍差,橘红 次之,橘黄色生存力最强,在苗种越冬过程中尤其明显。
3、体血与腹膜:体色粉红、橘红、橘红间黑点的鱼腹膜均为白色,橘黄色间黑 斑鱼腹膜黑色或间黑色。
尼罗罗非鱼
尼罗罗非鱼是1978年由长江水产研究所首次从尼罗河引进,与我国早年引进的莫桑比克罗非鱼相比,体型较大,生长较快。尼罗罗非鱼体短、背高、体厚而侧扁,呈鲈形。体色为黄棕色,上半部较暗,下半部转亮,呈银白色,喉、胸部为白色;有的个体全身呈黑色。体色随环境的变化而有适应性的改变。体侧有黑色横带9条,分布于背鳍下方7条,尾柄上2条。尾柄上半部和鳃盖后缘有一黑斑。背鳍的边缘为黑色。背鳍和臀鳍上有黑色和白色的斑点。尾鳍终生有明显的垂直黑色条纹8条以上。尾鳍、臀鳍的边缘呈微红色。用于奥尼鱼制种的尼罗罗非鱼一定要是原种。
尼罗罗非鱼临界低温为8.61±0.15℃,致死温度为6.04±0.11℃,临界高温约为40―41℃,最适生长的温度为28―32℃.能耐低氧,在溶氧低于0.7毫克/升的水体中,仍能摄食,水中溶氧为1.6毫克/升时,能生活繁殖;其窒息点为0.07―0.23毫克/升的溶氧量。可在17‰以下的海水中生长、发育和繁殖,能在PH值4.5―10的水体中生长。
尼罗罗非鱼有互相残食的习性,主要表现在鱼苗期间,大苗吞食小苗的现象比较严重.成鱼遇惊便潜入水底的软泥中,不易捕捞。
奥利亚罗非鱼
奥利亚罗非鱼也有称其为金色罗非鱼、蓝罗非鱼、紫金彩鲷等。1981年由广州水产研究所和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先后通过香港从台湾引进试养。从1984年起,逐步向全国推广养殖,较多的是作杂交亲本使用。
奥利亚罗非鱼体侧扁,呈鲈形;它的体色随年龄而加深,从青紫色带金色光彩,而转为紫褐,喉胸部为灰色,腹白,体侧有暗横带9―10条,鳞片中央的色素较四周深,使体侧具有多条纵向排列的点线条纹;背鳍、臀鳍呈暗紫色,均有素色斑点。胸鳍淡灰透明。腹鳍灰黑且长,末端达生殖突。尾鳍具斑点,斑点从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