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段江面,作业船只控制在500只以内。同时,严格执行国家禁渔制度。
2003年起,长江流域全面实行禁渔期制度,武汉江面禁渔期限从每年4月1日到6月30日,有效削减了捕捞强度,改善了鱼类生存环境。从10月11日到本月底,武汉市渔政部门还根据中国渔政指挥中心统一部署,正在开展打击“电、毒、炸”专项行动,除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捕捞作业外,还联合工商部门,对非法出售禁用渔具的市场进行清理整顿。
“跟非法捕捞分子的斗争,是一场十分辛苦的猫鼠游戏。违法分子的反执法手段越来越高明。”最近一直亲临一线执法的副处长向军深有感触。
据介绍,最近抓获的一起违捕事件中,发现违捕者居然安排“钉子”在渔政码头放哨,“每次出击,都会扑空,后来,执法人员在违捕者作业现场蹲守15天,在掌握其作业规律以后,我们伪装成渔民,采取水上拦截,才将其抓获,并拔掉了‘钉子’。”
向军介绍,武汉渔政执法人员一共才15人,却要管理72公里汉江水域、150公里长江水域,“执法的难度相当大。”
“城市建设与资源保护的矛盾,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矛盾。”武汉渔政处副处长乔磊告诉记者,相对于违捕来说,城市发展对生态的破坏作用更大。据称,军山大桥一带曾是重要的鱼类洄游区,大桥建设使其遭到破坏。“我们目前能做的,就是将武汉江面纱帽段等目前还未破坏的区域,申报为重要区域保护区,并以此约束和规范城市建设的破坏行为。”
访谈
“长江至少需要彻底禁渔10年”
——访著名鱼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
长江鱼类资源保护现状如何?有无其他手段加大保护力度?11月10日,记者采访了中科院武汉水生所专家、中科院院士曹文宣。曹院士从1955年开始,就一直关注并研究长江淡水鱼。
过度捕捞直接造成鱼类资源衰减
长江商报:您如何看待目前长江水生生态的真实情况?
曹文宣:非常危险。有人说,按照现状继续衰退下去,海洋鱼类将在40年后消失。我觉得长江淡水鱼如果不加强保护,也许不到40年就要消亡。
长江商报:您觉得目前长江生物资源特别是鱼类遭到破坏,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曹文宣:我总结了六大原因,包括过度捕捞、围湖造田、工矿废水污染、江湖阻隔、水利工程、农业资源污染等。过度捕捞直接造成鱼类资源衰减,使得整个水生生物链底层跨塌,对江豚等上游物种造成食物链的断裂,是首要原因。
禁渔三个月不能根本保护幼鱼
长江商报:目前,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很多保护措施,您如何看待这些措施?
曹文宣:禁渔制度期间的监测资料显示,三个月的禁渔对资源保护有一定效果,起码保护了产卵期的亲鱼。但是,禁渔期结束以后,渔民又会变本加厉地作业,大量的幼鱼还是会被捕捞。因此,禁渔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幼鱼保护的问题。
现在渔民捕不到大鱼,渔业产量相对就低。与其这样,不如实行彻底的禁渔,我认为,长江至少需要彻底禁渔10年,才能实现资源的养护与修复。
渔业资源保护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系统工作,各部门要互相协调。
长江商报:人工放流是有效的保护措施吗?
曹文宣:人工增殖放流是一项希望与风险并存的措施,因为在增加种群数量的同时,也存在影响或改变遗传结构与种质的危险。因此,对于绝大部分物种来说,自然种群的保护是物种保护的主要内容,增殖放流只能作为一项辅助措施。
保护鱼类资源不能再晚了
长江商报:您如何看待现有的渔业管理体制?
曹文宣:我觉得这个体制有一定的问题。现在的管理部门是渔政部门,渔政执法人员是国家公务员,但实际经费只有一半是国家财政拨付,另一半靠收费、罚款。客观上造成渔政部门依赖违规捕捞的现实,直接导致监管效果不理想。对于这个问题,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曾经提交过一份渔政由财政全额拨款的提案。
长江商报:您一直为长江生态问题奔走呼吁,最让您欣慰的是什么?
曹文宣:我们的工作,是希望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些资源。到目前为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譬如赤水河的保护。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就呼吁在赤水河建立保护区,2005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批复赤水河干流和部分支流保护方案,目前,保护区的建设正在进行中,相关的保护措施已开始逐步实施。
长江商报:对于普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