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长江过量捕捞,不仅直接造成鱼类资源减少,还使白鳍豚、江豚等食鱼动物的食物链遭到破坏,其本身也常导致鲸类动物遭到误捕受伤害。中科院水生所张先锋博士说:“白鳍豚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现状。在食物链上,白鳍豚和人处于同一级别,它的现状也为人类敲响了警钟。100年前物种是一年消失一个,现在几乎是一天消失一个。”
这是一个在美国流传很广的故事。
十八世纪的美国,矿工作业条件非常艰苦,他们常常面临意料不到的瓦斯爆炸,后来,人们发现一种叫金丝雀的鸟可以预知瓦斯,矿工们将其带到井下,当它欢快的歌唱时,一切平安,但它突然安静下来,就意味着危险到来。
“实际上,白鳍豚就是长江里的金丝雀!作为长江鲸类里面的旗舰种,它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长江流域的环保现状,也反映了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现状。在食物链上,白鳍豚和人处于同一级别,它的现状也为人类敲响了警钟。”中科院武汉水生所张先锋博士说。
张先锋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白鳍豚种群数量约为400头,1994年时数量不足百头。1997年对长江全流域展开的同步调查,确认发现白鳍豚共13头。而最近一次白鳍豚的观测记录发生在今年4月27日,监测人员在长江洪湖江段发现了一头白鳍豚的身影。
今年11月6日,中、美、英、瑞士、德、日等六国科学家从武汉出发,开始了为期一个半月、在长达1700公里的长江江段搜寻白鳍豚的科学考察活动。“这次请了国际上鲸类动物研究的顶级专家,运用了目前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主要是摸清家底,确定白鳍豚的真实数量和确切生活区域,为下一步迁地保护做准备。”
10日下午,刚刚从科考船撤回的张先锋博士介绍,科考前五天,尚未发现白鳍豚。“即便没有发现,也不能说白鳍豚灭亡了,我们仍然相信,白鳍豚一定在长江的某个地方生存,只是数量太少太少了,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不能放弃努力。”
张先锋介绍,此次考察目前已发现20多头江豚,这个数量只是十年前的十分之一。“如果对江豚的保护不重视,它们可能面临白鳍豚同样的命运。”
参与此次考察的美国专家罗伯特.皮特曼博士表示,对于不能发现白鳍豚的现实,早有思想准备,即便如此,考察的意义同样重要,“起码让我们认识到长江生态保护的严峻形势和残酷性,对于江豚的了解,有利于下一步对它的保护。”
张先锋博士认为,鲸类动物数量急剧下降,最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对长江生态的破坏。在长江过量捕捞,不仅直接造成鱼类资源减少,还使白鳍豚、江豚等食鱼动物的食物链遭到破坏,其本身也常导致鲸类动物遭到误捕受伤害。
“近年来,由于水体污染严重,特别是城市下游30至50公里水域,情况非常糟糕,很多鱼被污染以后,通过食物链传给鲸类动物。”张先锋介绍,1964年夏天,洞庭湖连续死亡六七头江豚,原因是当地为了灭杀血吸虫,投放了大量农药。
“100年前,物种是一年消失一个,现在几乎是一天消失一个,这个速度的加快,与人类活动是有重要关系的,如果人类再不约束自己,等于自掘坟墓。”张先锋博士说。
保护之路依旧漫长
目前,在长江武汉段,除了4000多渔民的专业渔队、兼业渔队和外来渔队,还有不少人在江面非法捕捞,他们甚至派人盯梢,一看到渔政执法人员,迅速通风报信。
武汉渔政执法人员一共才15人,却要管理72公里汉江水域、150公里长江水域,“执法的难度相当大。”
11月9日下午4点,刚刚从长江水面执法回来的向军,拿着摄像机兴奋地走进办公室:“我们在武汉江面清理迷魂阵时,忽然看见江面上出现了四头江豚!”
向军是武汉市渔政处新提拔的副处长,一直分管水面执法工作。“看到我们辛辛苦苦保护的动物能自由游弋,是我们最大的安慰和快乐。”
“相对于其他地方来说,武汉市的鱼类资源量相对要丰富一些,总体来说,通过一系列保护措施,鱼类资源在逐步恢复和增长。”武汉市渔政处处长汪大武说。
汪大武介绍,像双柳渔业队这样的专业渔队,武汉市目前还有4个,此外还有几个由下岗工人组成的兼业渔队和应城、汉川、云梦等地农民组成的外来渔队,共有4000多人,他们常年生活在长江和汉江上,靠打鱼维持生计。“这是取得合法捕鱼资格的人数,而非法捕捞的人数也很多。”
汪介绍,作为唯一的渔业监管部门,渔政处在对渔民数量进行控制的同时,加大了对现有渔业船只的监管力度,并严厉打击非法捕捞。目前整个武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