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农业部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组织在湖北武汉召开长江豚类保护工作座谈会,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院士以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等科研单位从事豚类保护研究的专家,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代表,长江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和长江中下游五省一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主管部门代表,长江天鹅洲、长江新螺、东洞庭湖、鄱阳湖、铜陵、镇江六个豚类自然保护区负责人,共40余人参加了会议。中国渔政指挥中心副主任李彦亮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听取了中科院水生所王丁博士作的《长江豚类十分濒危,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保护措施亟待加强》的专题报告,对当前长江豚类资源现状及濒危原因进行了认真分析,认为2006年11月~12月长江豚类科学考察活动利用国内外先进豚类监测仪器设备,仍然没有观察到白鳍豚,说明白鳍豚数量已极少,种群已濒临灭绝,但由于长江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可能还有个别白鳍豚生活在长江中。目前,江豚数量也急剧下降,初步估计为1200头~1400头,其中长江干流约700头~900头,鄱阳湖区约400头,洞庭湖区约150头,从1991年至今15年来,江豚数量下降了一半。就当前长江生态环境状况来说,如不采取果断措施,江豚、白鲟、中华鲟等珍稀物种都有可能步白鳍豚之后尘。
与会专家研究分析认为,长江日益增多的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变化是造成白鳍豚极危和江豚数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快速发展的航运业,直接导致豚类濒临灭绝。船舶的噪音污染,干扰了豚类的声呐系统,据统计,死亡豚类的90%以上是船舶致死的。二是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及挖沙等涉水工程建设,彻底改变了长江水生生态环境,严重破坏豚类栖息环境。如三峡蓄水后,2005年坝下“四大家鱼”等鱼苗径流量为1.05亿尾,仅为蓄水前本底值的4.2%,使豚类饵料资源急剧减少。三是随着沿江工业的迅速发展,豚类赖以生存的长江水质污染日趋严重。2004年4月~6月,东洞庭湖区及附近水域发生多起江豚集体伤亡事件,就是重金属、有机农药和工业污水排放所致。四是过度和非法捕捞,导致长江鱼类资源衰退,豚类饵料减少;使用非法捕捞工具和捕捞方式,经常误伤或误捕豚类,直接危害豚类生存。
虽然农业部和长江中下游沿江各级政府及其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有关科研单位近年来在长江豚类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和积极努力,也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目前的长江豚类等珍稀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无论在资金投入、队伍建设、执法检查、科学研究等方面,与保护大熊猫等陆生珍稀野生动物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远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农业部2001年组织制订的《长江豚类保护行动计划》没有得到完全落实,长江豚类日益濒危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为有效减缓白鳍豚、江豚、中华鲟、白鲟等珍稀物种濒危程度,甚至濒临灭绝的趋势,曹文宣院士等与会专家和代表认为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一
是进一步加大对长江豚类及主要栖息地的保护力度。建立完善的长江豚类监测和救护网络体系,加强对重点江段和水域的长期监测。积极支持洪湖、石首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能力建设,尽快将镇江、洞庭湖、鄱阳湖等省级豚类自然保护区建设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增加保护区管理运行经费,改善并修复洞庭湖、鄱阳湖、天鹅洲等豚类保护区生境,努力提高管护水平。
二是努力推进江豚的迁地保护和人工驯养繁殖。在石首天鹅洲保护区江豚迁地保护成功基础上,选择长江中下游适宜故道,建立新的保护区,扩大迁地保护规模,促进自然繁殖。加强科学研究,开展人工驯养繁殖,建立基因库、细胞库,实施生物工程,开展人工拯救。
三是提高江豚等濒危水生野生动物的保护级别。尽快完成《国家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修订工作,将江豚升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抓紧按程序报国务院批准,加大监管力度。
四是根据《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要求,尽快完成全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程规划的编制工作,报国务院批准实施,设立基建和财政专项经费,对白鳍豚等珍稀濒危物种制定重点保护计划,采取特殊保护措施,实施专项救护行动。
五是整体规划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流域内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规范长江航运,严格限止采砂,健全涉水工程水生生物资源环境影响专项评价制度,全面控制排污,逐步减少直至禁止捕捞渔业,全面改善长江豚类生存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