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海产贝类,其肉嫩味鲜,营养丰富,为蛤中上品,是我国大宗出口的鲜活水产品之一。广西合浦县濒临北部湾。水质清新,发展文蛤养殖已有多年历史,但由于资金缺乏,技术水平低,加上多年养殖后场地老化,养殖成活率低,病害时有发生,致使部分文蛤养殖场减产、失败。亏损,制约了我县文蛤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为尽快改变这一现状,我县于1999年1月至2001年1月实施“文蛤高产高效养殖综合技术”项目。两年用计推广文蛤养殖82817亩,总产文蛤173453吨,年平均亩产2094.4公斤。通过项目实施,总结出一套可操作性强的文蛤高产养殖技术。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一、养殖场地的选择与修建
1.养殖场地的选择
根据文蛤的生态习性及新投放种苗的规格来选择场地,且与文蛤的生长、成活率、逃亡率有很大关系。文蛤具有随着生长而逐渐向低潮区或用下带浅水区移动的习性,表现出个体大小不同分布湖区不同的特点。养殖湖区太高,干过时间长,索饵时间短,生长就慢冲下湖区和低潮区干历时间短,素饵时间长,生长比较快。因此,应选择风浪较小,潮流畅通,生物饵料丰富,水质优良,远离污染源,底质为沙质或沙泥质,含沙率60-80%,滩面平坦宽广,海水比重在1.010-1.025之间的中、低潮海区建场。
2.养殖场修建
(1)场地翻耕。由于文蛤养殖场设有围网,影响潮水对场地冲洗,日积月累,场地有机物逐年增加,底质会受到不同程序污染,所以经过多年养殖的文蛤场必须进行底质改良。具体做法:大潮低潮位时组织人力使用铲或锄头,将表层10-15cm的底质翻起,利用潮汐变化使底质得到有效冲刷。视底质淤积增况,一般田耕1次,若底质淤积严重,可翻耕2-3次。
(2)蛤场建设。①围建防逃设施。严密围建养殖场地是保证养殖过程中文蛤不流失的关键。一般养殖场地围双层网,内层网目2.5cm,外层网目4cm。围建场地的木桩有两种规格:一种长为1.5m~2.0m,直径6cm~8cm,用于扶持网片;另一种长为40cm,直径3.0-45cm的短桩。用于固定埋下的网片及场地内拉线打桩。②理网方法。沿预定场地边缘挖深25-30cm的沟,将网的边经绳索拉直放人沟内,每隔0.8m沿沟内绳索打人一短桩固定,将网拉直埋上沙土,此时网高出滩面0.7m-1.2m,用长桩在网的两边以“人”字形错开并斜插入沙滩中50cm~60cm,桩距1.5m。用穿过网片的绳索以“8”字结缠紧在长桩上维持与网片相同的高度。③养殖场地拉线。文蛤具有迁移的习性,常靠自身分泌物形成粘波带,随着泪流沿退潮方向移动。场地拉线的作用就是借以“割断”形成的粘波带,阻止文蛤因移动而向围网边大量集群。拉线的方法:在场地内垂宜于潮流方向平行打短桩,以“井”字形拉线,线距滩面3-5cm。场地内拉线后,文蛤大部分集中在线下、桩下、网边,整个养殖场地内的文蛤分布相对均匀,而不拉线的场地,则有大量的文哈密集在低潮位的围网边,这种情况不利于文蛤摄食、呼吸,有碍文蛤正常生长,甚至造成文蛤死亡。
二、蛤苗放养
1.苗种选择
选择潜沙能力强,体表光亮、无损伤、无病态的文蛤苗,规格为140只一200只/kg。以本地苗为主,外地种苗要求产苗地水质接近成给养殖场环境。
2.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根据文蛤养殖场所处湖区而定,中潮区播放规格140只一200只/kg苗种,每亩播400kg左右;低潮区蛤场则播放140只/kg以内的蛤苗,每亩播88kg。
3,播苗
播苗一般在涨潮前进行,苗种要均匀播在滩面上,若气温较高,应选择在阴天或黎明、黄昏时进行。已经损坏或死亡的苗种不要播人养殖场,播苗时操作要轻,以免损伤韧带和贝壳而影响养殖成活率。
三、养成管理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