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养鱼是广西淡水渔业的主体。尽管近代淡水养殖方式朝多元化发展,如湖泊、水库等大水面养殖开发的兴起及网箱养鱼、稻田养鱼技术的迅猛发展,鱼产量比例逐年提高,但池塘养鱼产量近五年来仍占全区内陆养殖产量的60%以上。2004年全区池塘养殖面积仅占内陆养殖面积(23.6×104hm2)的33%,却夺取了61.9%养殖产量(57.0×104t),平均单产494.1kg/667m2。足以看出池塘养鱼在我区淡水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深入了解广西池塘养鱼主要模式的利弊,切实掌握池塘养鱼的发展动态,对促进广西淡水渔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汇总、整理了笔者的读书体会以及对池塘养殖模式的一些粗浅见解,仅供参考,以期对广西池塘养殖事业的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池塘养殖模式的主要类型
养殖模式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摸索创造出的养殖技术形式。分类依据不同,称谓有所不同。依放养方式分类,可分为单养模式、混养模式、套养模式和综合种养殖模式;按养殖周期,分为一次放足、一养到底、同批上市模式和多池配套、轮捕轮放、均衡上市模式;按投饲方式分类,有传统的粪肥、大草养鱼模式和现代人工配合饲料养鱼模式;按水体性质,分为静水养鱼、污水养鱼、流水养鱼;按管理程度不同,又可分为粗放式养殖模式和集约化、高密度精养模式。除此之外,还有现代提出的生态养殖、健康养殖和无公害标准化养殖模式等等。养殖模式林林总总,各有不同,技术内容却往往交叉、重叠,老百姓容易迷糊和混淆,不利于经验总结和技术模式推广。鉴于我国20世纪50年代总结的“水、种、饵、混、密、轮、防、管”八字精养法至今仍是池塘养鱼模式的基础技术,各种养殖模式往往是“八字”精养法的重组、变形、发展和延伸,采用何种技术或模式,首先受到放养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包括习性、食性、环境适应性及生长发育周期、生产能力等的制约,可以说“水”(养殖环境条件)决定“种”(放养对象、方式),而“种”决定相应的适用技术模式。因此,笔者认为,以“种”为本,从放养方式分类讨论,更便于养殖模式的利弊分析与总结提高。
2广西池塘养鱼主要模式的利与弊
2.1单养模式
在同一口池塘中放养单一品种的养殖模式即为池塘单养模式。此模式从原本无意识、无计划、无目标、处于技术萌芽状态的随意性强的养殖方式,现已逐渐演变成有计划、有目标的高密度、集约化精养模式。目前,广西采用这一模式,主要养殖以下三类品种:一是经济价值高、又不适宜与其他品种混养的凶猛鱼类,如月鳢、乌鳢、鳜、大口鲶等;二是适合高密度、集约化养殖的品种,如胡子鲶(塘角鱼)、革胡子鲶(埃及塘角鱼)、罗非鱼、鲤、鲫等品种;三是特种养殖品种,如虾、蟹、鳖、龟等。池塘单养模式要求池塘面积较小,一般0.07~0.3hm2,深1.2~2.5m;有静水养殖也有流水养殖;通常一次放足、同批上市;养殖过程主要依靠人工投饲。养殖单产依不同条件、不同品种,不同管理水平有所不同,鳜、大口鲶250~500kg,胡子鲶、月鳢1500~2000kg,革胡子鲶、乌鳢达2000~4000kg。广西不乏夺取高产、高效的范例:20世纪90年代中,南宁市郊苏卢村的革胡子鲶养殖单产普遍达3000kg以上;南宁石埠镇苏记特种养殖场2002年起至今,养殖乌鳢单产连年超过4000kg。池塘单养模式的优点是:池塘小,利于生产管理如池塘清整、水质调控、定点投喂、集中摄食及干塘捕捞各生产环节的实施,属高投入、高产出模式。缺点:未能充分发挥池塘的自然鱼产力及池塘水体空间;成本较高,风险大;适养品种有一定的局限性。
2.2混养模式
多品种、多规格的混放密养,即为池塘混养模式。包括以粪肥、大草培育天然饵料为基础的传统养鱼模式和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为主的人工投饲模式。混养鱼塘通常为0.3~0.7hm2,比单养池塘大,水深1.5~2.5m。可混养的品种是根据鱼的不同食性、习性和生产周期而确定的。传统不投饲料的混养模式主要形式是:水体上层养摄食浮游生物的水面鱼如鲢、鳙鱼;中层养草食性鱼类,主要是草鱼;底层是摄食贝类的青鱼、鲤鱼、鲫鱼及吃有机碎屑的鲮鱼。这些品种在天然饵料利用方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