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曼塔港实现了工业化金枪鱼捕捞作业。当时捕捞金枪鱼的船队规模很小,仅由一些捕捞能力有限的小型船组成。1997年-1998年厄尔尼诺象限造成海水升温,吸引大批金枪鱼群,瓜亚斯省和马纳比省成为金枪鱼高产之乡。随着大型工业化逐步进入捕捞行业,金枪鱼捕捞的队伍开始壮大,到2002年仅金枪鱼就有106艘船,33个加工鱼罐头厂,19个包装厂。全国工业化金枪鱼公司有几十家,产量与出口量居世界榜首,年产量超20万吨。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曼塔港如今被命名为世界金枪鱼之都。
厄瓜多尔加工金枪鱼的形式多样,能力极强。2002年,除厄自己本国捕捞的金枪鱼外,墨西哥、安第斯和中美洲国家捕捞的共32.1439公吨,占总捕捞的47.3%由厄瓜多尔加工而成。2003年,厄瓜多尔在OPO(东太平洋)捕捞金枪鱼的12个国家中占总捕捞的27%,产量为19.3286公吨,墨西哥捕捞18.5474公吨,占总捕捞的23%,即而墨西哥成为厄瓜多尔竞争对手,两国相继争夺冠军。
从2001年到2005年,国际市场金枪鱼的消费量逐年增加,消费国已从年均5公斤上升到8公斤。2006年1月至8月厄瓜多尔捕捞金枪鱼14万吨,这一增长趋势将持续到12月。厄瓜多尔金枪鱼的产量20%供本国市场消费,另80%出口,供国际市场需求。
在金枪鱼大力发展的同时,海虾捕捞业和工业远洋捕捞小鱼和大鱼活动也开始逐步扩大生产并发展规模。1985年,大洋小鱼年产量达到2万吨以上。后十年,该捕捞业出现了起伏不稳定的情况,因海虾自然繁殖量或是虾群的减少,一度产量下降了万吨。厄瓜多尔为了恢复海虾自然生态平衡,采取了资源保护措施,从1985年12月至转年的1月31日为海虾的禁捕期。经过这段时间的禁捕,不仅海虾、对虾繁殖和生存得到了缓解,而且各种海产品满足了国内和国际市场的需求。
60年代,厄瓜多尔开始了鱼粉,沙丁鱼和鲭鱼罐头的生产。捕捞船队由无冷冻设备的1吨至106吨重量不等的渔船组成。1993年至1998年间,该船队数量增加到194只船。这只捕捞队伍在离海岸70海里的瓜亚基尔海湾、马纳比对面海岸和埃斯梅拉达北部地区作业,捕捞海洋小鱼进行加工生产。自1993年以来,鱼油、鱼粉、鱼罐头和其它海产品加工及与鱼制品产量迅猛增长,出口比例加大。渔业加工制品(不包括金枪鱼制品)约占制造业总产值的6.5%。近几年,渔业船队在不断扩大,渔业加工日益发展,鱼制品在厄瓜多尔出口产品中位于领先地位,仅次于该国传统出口产品香蕉。
3 养殖业的发展
70年代,厄瓜多尔利用多雨潮湿的自然优势,在沿河岸十几个区域发展了(LITOPENAUS VANNAMEI)池虾养殖,池塘占地面积为18万多公顷。自80年代初期后,年产量持续10万公吨,成为全球虾累第三大生产国。在1997年和1998年,养殖虾出口分别为8.744亿和8.538亿美元,成为石油和香蕉之后的的第三大宗出口商品。1999年爆发的白班病给厄瓜多尔养殖虾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出口几乎减少了三分之一。这场经济危机使该行业的企业认识到了科学养殖和科学防止水产疾病的重要性,有308个鱼类孵化实验室和至少78个加工场扶持着水产工业。这场灾难严重打击了厄虾类养殖业,使厄经济损失了11.5亿多美元,政府在紧急状态下,采取了养殖者申请减免税赋,利用石油盈余挽救此危机的规定。
正当厄瓜多尔养殖虾衰退之即,其它南美国家凭着辽阔的土地资源加大规模持续发展虾类养殖,与正处困难阶段的厄争夺国际市场。面对这种严重的情况,厄并未因白班病沉重的打击和经济危机造成重大损失而低沉放弃,科技人员率领虾农开始攻克难题,寻找防病增产的途径。经过不懈的努力研究,终于推出温室养殖方法,用塑料覆盖养殖池塘,控制温室的一定温度。厄为重振养殖虾行业投资10亿美元,覆盖2万公顷的养虾池塘,同时集中养殖规格为18/19或21-25克的大虾,这种虾质量好,包装简单精致,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实践证明这一改进已在防白斑病方面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并为恢复养虾业,赢得国际销路,夺回失去的市场份额做出了贡献。
2002年养殖虾总值虽比1999年的1.26亿减少了43%,但恢复到了7190万美元。2006年厄国内和欧洲大虾年需求分别增长为6%--7%,美国8%--10%,大虾产量有望达到1998年记录,出口可达2.6亿镑,6亿多美元。
厄瓜多尔水产品养殖不只限于虾类,鱼类养殖也非常兴旺。有近2000多公顷的养鱼池,养殖石首鱼、石斑鱼、板鱼,红鳟鱼等,供国内市场消费。在河流、湖泊和养鱼池养殖罗非鱼,面积大约5000公顷。四大公司出口罗非鱼排,占全国出口的90%,产品主要出口美国市场,2006年1-7月,出口美国已达41300万美元,创出历史记录。
二 渔业种类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