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鲫都是受到人为的保护,甚至还能得到人们投给的食物,但是仍然生存于自然中,与龟、鳖和其他鱼类等混杂共处,而且在它们之间还存在着种间的生存竞争。除金鲫的体色与银灰色鲫鱼不同外,其他方面都表现出和普通鲫鱼大致相同的习性。就其体色而言,也只是金黄色一种而已,并无其他在自然界中未曾出现过的颜色。所以说,这时的金鲫是处于半自然环境之中,但得以“适者生存”地过着半家化的生活,从而加速了形体变化的过程,也就开始成为人们观赏的对象之一。
这一切都是由“放生”造成的。“放生”使金鲫鱼由野生过渡到半家化时期。因此说“放生”对金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北宋时代,金鲫不但引起诗人骚客的雅兴,而且也受到达官贵族,特别是皇族的赏识。在古代的皇宫及豪门府第中,水池是必不可少的,楼台亭榭大都建在池边,水池中种植着莲藕,荷花开放时以供观赏,同时在池中也投放一些鱼类作为观赏对象。佛寺鱼池中出现的金鲫,因其美丽的色彩,自然倍受达官贵族的青睐,被放养到皇宫及豪门府第的水池中,成为统治阶级观赏的动物。皇宫中收藏了各种各样的奇花异石,珍禽怪兽,皇帝自然也成为这一切的占有者。
3.由半家化到家化 如果说在金鱼的演化观赏史中,北宋时期金鲫还处半家化状态,那么,到了南宋,金鲫则进入到了家化状态,金鱼的家化史也就从此开始了。那个时期,达官贵族僧侣开始以金鲫为消遣取乐的私有对象,争相搜寻凿池豢养以为玩赏,一部分红黄色的鲫鱼从大自然界被输送到富有者的小池塘中饲养,对金鱼的养殖方法也开始讲究。从此,金鲫鱼便慢慢地开始了被人工培育成金鱼的过程。为适应社会上的养鱼需要,一些人专门从事起凿池、捕捉、喂养、选种的工作,民间还出现了专靠饲养和出售金鱼为生的行业,当时被称为“鱼儿活”。“鱼儿活”在对金鱼精心饲养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从天然水域中捞取鱼虫(枝角类和桡足类浮游动物)喂养金鱼技术和繁殖金鱼的方法,因此能大量生产和销售金鱼,并使金鱼的生活环境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我国金鱼养殖技术的萌芽。金鱼也就从此由半家化时期进入家化时期。在家化时期,金鱼单独生活在养鱼池中,避免了在放生池中与野生鲫鱼的杂交,得到人为保护和充足的饵料,再不需要与其他水生动物进行激烈的生存竞争,所以新发生的变异也就较半家化时期易于保持,品种的性状相对稳定,加上养鱼者的精挑细选,金鱼的品种遂由单一的金黄色一种,增加到金黄、银白和花斑三种颜色。这个时期,人们还初步了解了鱼类的生殖知识,如《鼠璞》所记载的:“鱼子多自吞吐,往往以萍草置池上,待其放子,捞起曝干复换水复生鱼。黑而白始能成红。”“鱼儿活”可按此大量繁殖金鱼,南宋著名文史家岳柯(岳飞之孙,生于1214年)所着《程史》记载:“所养的鱼中,能变金色的,以鲫于最好,鲤鱼次之”,该著作还记述了金鲫鱼颜色的变化过程:“初白如银,次渐黄,久则金矣。”
在金鱼的演变史中,南宋的高宗皇帝赵构做出了突出贡献。赵构在北宋宣告结束后,偏安东南一隅,定都临安(今杭州)。赵构和历史上所有行将灭亡的统治者一样,极度荒淫腐败。他在宫中先是饲养鸽子,后又养起了金鲫鱼。1163年,他退位做了太上皇之后,在杭州造御花园数十处,并于“德寿宫”内专门避养鱼池,广收各地的金鲫鱼玩赏。这时宫内统称金鲫鱼为金
银鱼。
在他的影响下,当时一些士大夫都建造了类似的观赏池,形成风气。据的当时史料《钱塘县志》记载:“杭州等地园亭遍养玩之”。另据吴自牧着《梦梁录》记载:浙江杭州钱塘门外,金鲫鱼已“入城货卖”,即已正式进入商品市场。另据张世南所着《游记闻》的记载:“福州三山溪水中的小鱼斑纹赤黑相间”;“里中宽豢之角胜为博戏”;“闻永嘉亦有之”。这一史料清楚地证明,当时不仅在浙江、在福建也发现了金鲫鱼的演变和饲养的事例。
赵构玩赏金鲫鱼真可谓不遗余力,就在他死前的前一年(1186年),他还派人去距杭州约200里的昌化县山中去捕捉金银鱼来充实他的金鱼池。自此以后,历届朝代,金鱼已经成了宫中不可缺少的珍玩摆设。当然就要有一大批劳动人民为皇宫贵族官僚僧侣等富有者来凿池、捕捉、喂养、繁殖、选种,自然地有意识地进行人工选择,出现了最初的变异品种。但是,宋时的金鲫鱼野性还很大,池养也需大量的水,不便于观察,况且在庭院中蓄池养鱼,在经济上也不是一般人家能养得起的,饲养的规模仍很小,因此,金鲫鱼的变异仍很缓慢。俗话说:物以稀为贵。金鱼同样如此,品种越是新奇,就越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社会上就出现了对金鱼的新奇异种的要求,为满足人们的这一要求,喜爱玩鱼的人和“鱼儿活”也就有意或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