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地注意了对新奇异种的筛选,同时还大量的进行新品种的培育。但由于条件限制,当时的金鱼品种还不多。
南宋时期饲养金鱼,可谓盛况空前。从南宋初年到南宋未年,金鱼在家化过程中野性有了很大改善,颜色也有了几种,但金鱼的体形却毫无变化。
随着金鱼养殖技术的不断提高,养殖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盆养金鱼对金鱼的发展起了关键的作用。1961年,在世界体育界享有盛誉的爱国华侨陈幼牧博士将世藏多年的宋代均窑鱼缸献给厦门中山公园花展馆,以供群众观览。此鱼缸高1.1米,缸口直径1.2米;缸身最突出的部分,共圆周长3.7米;缸底周长约0.37米;肚大底尖,色彩斑斓,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品。这个鱼缸说明至少宋代已有人用盆缸养殖金鱼了,但那时还属极个别现象,盆养金鱼还未能成为普通的养殖方式。所以说,宋代养殖金鱼还是处于池养阶段。
盆养金鱼,在稍后的史料中也有零星的记载。如《二如亭群芳谱》中就有:“元时燕帖木儿奢侈无度,于第中起水晶亭。亭四壁水晶镂空,贮水养五色鱼其中,剪采为白苹红蓝等花置水上。壁内置珊瑚栏杆,镶以八宝奇石,红白掩映,光彩玲珑,前代无有也。”五色鱼可能是金鱼,水晶镂空可能是玻璃缸。但这不能算是盆养金鱼的普通养鱼法。其方法的特殊与奢侈,只能作为特殊人物一时的玩赏,如燕帖木儿。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盆养金鱼的萌芽阶段。
从元朝初期至明朝初期,是金鱼饲养相对萧条的时期。不过仍有许多人还在养金鱼,这可从一些史料中得到验证。金鱼饲养的衰落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主要原因是,南宋腐败统治阶级灭亡时,喜爱玩养金鱼的风气也随之没落。元朝及明初的新兴统治阶级对玩养虫鱼不感兴趣或兴趣不高或把金鱼视作龙的象征,不敢把神物作为玩赏对象。养鱼的人少了,养鱼法无人改进了,异样金鱼不被重视了,金鱼饲养也就相对萧条起来。
到了明朝中后期,国家的各种矛盾相对缓和,社会也相对安定。统治阶级中一些人又有了玩赏金鱼的兴趣,社会上又有了对异样金鱼的需要。因此,金鱼的饲养又重新繁盛起来。并且在这个时期,金鱼的饲养和繁殖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加之盆养所花费用较少,并且盆养较池养大大缩短了人和鱼的距离,改变了人对鱼“可远观不可近玩”的状况,更便于人们欣赏玩乐和评比鱼品的优劣。故在明朝中后期,盆养金鱼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盆养金鱼已成为普通的养殖方式。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在其巨著《本草纲目》中,如实记载了金鱼在当时社会上的普及情况:金鱼“宋始有蓄者,今则处处人家养玩矣”。稍后,沉弘正所着《虫天志》一书,又记述了选鱼、分盆饲养等养殖技术的发展,以及金鱼新品种出现的情况。他指出:“维扬人蓄金鱼初以红白鲜莹争雄,后取杂色白身红尾者。有金鞍、鹤珠、七星、八封诸名。分缶投饵。”这说明金鱼从池养发展盆养,中间共享了三四百年时间,经历了宋、元、明3个朝代;也说明了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了金鱼的人工选种。
明朝的神宗皇帝朱翊钧是个金鱼鉴赏家,对饲养金鱼很有研究,饲养了许多金鱼。明宫中很多地方都有养金鱼的大鱼缸,甚至奢侈地用玉盆养起了金鱼。明朝的慎行《毂山笔尘》记载:“明朝皇宫中设有金鱼盆,置于案头供神宗皇帝朱翊赏玩”,这就进一步证明明朝确已将金鲫称为金鱼。当时,许多内臣宫眷也纷纷养起了金鱼。而且每年在8月中秋那天,各宫院都要举行赛金鱼的活动,以哗众取宠。如明朝万历年间太监刘若愚在《明宫史》中所记载:“凡内臣多好花木,于院宇之中,摆设多盆。并养金鱼于缸,罗列小盆细草,以示侈富。”看来饲养金鱼还成为夸奇斗富之举。
1548年,杭州出现了一种“火鱼”。“火鱼杭自嘉靖戊申来生有一种金鲫,名曰火鱼,以色至赤故也。”(郎瑛:《七修类藁》)“火鱼有通身赤者,有半身赤者,有乱赤文者,有背赤文作卦形者,有头赤尾白者,色相各各不同……”(王圻:《三才图会》)“火鱼”的出现,引起了杭州、苏州等处的广大群众对饲养金鱼的极大兴趣,养金鱼的人更为增加,“人无有不好,家无有不蓄。竟色射利,交相争尚,多者十余缸,至壬子(1552年)极矣。”(《七修类藁》)。到了1546年,金鱼饲养已趋于普及,用木盆(木海)或陶土烧制的瓦盆养几条心爱的品种,规模小、耗资少,既能陶冶心情,又便于观察研究。
金鱼饲养的规模和范围日益扩大,人们对新奇异样的金鱼的兴趣也随之增加,并且不断变化,时而爱好纯红、纯白,时而以红白花斑为胜,于是从大量幼鱼中选择保留变异大的异样金鱼就习以为常了。万中选千,千中挑百,百里留一,直到选出满意的鱼为止。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是在进行人工选择。盆养较池养之所以能更多更快地出现新品种金鱼,原因全在于此。在盆中繁殖金鱼,由于盆的空间较小,交配产卵时,只能容纳很少的几对金鱼,并且人们还会把较多的鱼分成很多盆来交配产卵。由于分盆育种,避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