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雷霁霖最彷徨难受的时候,终于有个人肯吃这第一只“螃蟹”了。1999年,莱州市朱旺村渔民滕家麟出现在雷霁霖面前,滕家麟以前是搞扇贝养殖的,刚刚赔了钱,希望找出一条新路子来,滕家麟在雷霁霖的实验基地里看了很久,最终开了口:“我来看了好几次了,我想养。”
听到这句话,雷霁霖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问滕家麟:“你能相信这鱼有出路吗?要是你确信自己看透了这步棋,我这些鱼就是为你准备的。”
“他当时倒吸了口凉气,半天没说话,”雷霁霖回忆说:“然后他问:‘你凭什么这么说?’我回答:‘我在养殖基地里就是这么养的,你那里有地下水,把这套方法照搬过去就行。’他可能觉得我挺实在,就答应买了,但我不放心,就劝他少买一些。”
第一次,滕家麟只在雷霁霖这里买了两万尾鱼苗,两个月后,滕家麟又来买了三万尾,他告诉雷霁霖:“我从来就没见过长得这么快的鱼!”
很快,滕家麟的乡亲们也开始来买大菱鲆,在大菱鲆最红火的时候,一尾鱼苗能卖到37元,一斤鱼肉卖到200多元,乡亲们对雷霁霖说:“两个鱼池子,就顶得上一辆高级轿车。”
雷霁霖说:“从1999年开始,大菱鲆一下火起来了,大菱鲆已经形成一个大产业群。”后来,就连最早让雷霁霖引进200尾大菱鲆鱼苗的英国人也到实验基地参观,他看完那些鱼后,竖起了大拇指:“你们中国太伟大了,想不到我们的大菱鲆在中国变成了大产业,在英国反而变成了小产业。”
今年上半年,雷霁霖又到朱旺村去看了看,村里建起了好几个大菱鲆养殖园和工业园,农民就像工人一样按时上下班,村支部书记滕春竹兴奋地对雷霁霖说:“人家都是工业带动农业,我这里是农业支援工业。”雷霁霖哈哈大笑:“是我的鱼变成了你们的工业基础啊!”
一生苦与乐全部系于鱼
最早养殖大菱鲆的滕家麟很快就成了当地鼎鼎有名的人物,他的企业一年产值上亿元,而雷霁霖却没有这种机会,但雷霁霖并不在意,他说:“我不是不谈钱,而是我搞科研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老百姓发财致富。”
在雷霁霖的笔记本里,记着一些他自己琢磨出来的格言,“不要去比口袋里的钱少一点,要去比知识多一点,工作忙一点,贡献大一点,心里就会觉得宽松多了”……这些,都是他用来自勉和教育学生的。
雷霁霖最想留给学生的,还是他对鱼那种近乎痴迷的热爱,每当谈起鱼来,他的眼睛都会发亮。
在雷霁霖家里,最大的摆设就是各式各样的水族箱,所有的瓷器、艺术品甚至根雕都是鱼形,几乎成了一个鱼的海洋。注视着这些各种形态各种质地的“鱼”,雷霁霖往往会特别动情,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