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6日傍晚,岱山县“兰秀渔庄”经理潘家开驾驶一艘休闲渔船,沐浴着夕阳的余晖,将一群宁波游客从海上渔庄送到定海三江码头。
去年夏天,潘家开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从7月上旬起不到一个月时间,“兰秀渔庄”已接待了1200多名游客。
现年41岁的潘家开是岱山县泥峙镇人,25岁就当上了船老大。2001年,看到捕捞生产不景气,他弃捕从养,投资40多万元购来12只深水网箱,在秀山岛附近海域搞起网箱鱼类养殖。2003年,又在养殖区建起集钓鱼、餐饮、住宿、娱乐于一体的休闲渔庄。创业之初并不顺利,第一年他养的8万条鱼苗遇寒流大部分死亡,第二年与一位福建人合股搞养殖被骗,几乎倾家荡产。直到后来发展休闲渔业,才东山再起。
2005年,“兰秀渔庄”经营收入30多万元。潘家开又开发渔庄附近的一座小岛,拓展旅游空间。随着游客增多,渔庄招收了8名渔民和4名渔民家属,从事接待工作。
与潘家开一样,做了30多年船老大的普陀区六横镇渔民俞召章,如今也在努力适应自己的新角色——一家海边休闲垂钓餐厅的“老板”。现年53岁的俞召章是上世纪末省海洋与渔业局命名的浙江省名老大之一。2001年,他先在本地搞起网箱养殖,次年又与人合股投资60多万元,召集了10名待业渔民,在朱家尖情人岛旁建起一座能同时容纳50多名游客垂钓和120名游客餐饮的“情海乐园”,开业以来生意兴旺。为接待外国游客,如今老俞还跟女婿学起了旅游英语。
潘家开、俞召章,都是在2001年弃捕转行,现在搞的都是新兴的休闲渔业。
舟山市人大常委会一贯有一抓到底的作风。为了确保对“双转”工作的审议意见落实,常委会加强了监督力度,督促市政府将渔民转产转业工作列入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具体量化到政府各部门和各县区;结合代表建议的办理,督促相关部门积极履行职权,加强对渔民转产转业的监督。同时常委会每年组织代表对渔民转产转业任务完成、相关职能部门的办理情况进行调研、视察,提出工作建议。
“截至去年12月底,全市调减国内捕捞渔船226艘。分流国内捕捞渔民1519人,培训转产转业渔民3099人。2001年下半年到2006年底,申请报废渔船1929只,补助近8000万元。”
这份来自市海洋渔业局的数据,清楚地表明了舟山市“双转”工作的成果。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下,舟山渔民“双转”工作正在向纵深发展。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