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01年这个逝去的年份,舟山渔民有着深刻的记忆,因为这一年发生了几件关系到渔民命运和舟山渔业命运的大事。
——2001年6月,中日渔业协定生效实施。舟山有3000多艘捕捞渔船、两万名渔民被迫撤出传统作业的外海渔场。
——2001年10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渔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动员大会。舟山渔区在全国率先拉开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的大幕……
这是一场舟山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渔业劳动力大转移,舟山渔区打响了一场大规模的“双转”攻坚战。在这场攻坚战中,舟山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持续监督,确保“双转”工作保质保量地进行。
“双转”攻坚:舟山渔业的抉择
作为全国重要的海洋渔业基地,渔业在舟山经济格局中曾经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全市百万人口中,渔业人口占五分之一强,每3个舟山人中,就有一个是涉渔产业的从业者或渔民家属。渔业产值占到大农业产值的85%以上,全市出口总额中绝大部分为水产品出口创造,第三产业中许多行业也与渔业休戚相关。
长期以来,舟山渔业以捕称雄,舟山渔民以捕见长。上世纪80年代末,舟山有十万捕捞大军,拥有机动渔船5000多艘,年捕捞各类海水产品40万吨,占到全国的十分之一、全省的一半。“浙江渔业看舟山”,渔业曾为舟山赢得几多荣耀、几多骄傲。
时代的车轮转到21世纪,海洋渔业资源在变,生产空间在变,渔业发展环境在变。作为典型的资源约束型产业,海洋渔业越来越多地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舟山渔业也因此面临严峻挑战。
对舟山渔业冲击最大的,是2001年6月《中日渔业协定》的生效实施。当年,舟山有3000多艘捕捞渔船、两万名渔民被迫撤出传统作业的外海渔场。据估算,为此全市每年要减少捕捞产量15万吨以上,减少渔业产值7.5亿元,减少水产品加工值15亿元,渔民收入人均要减少400元。
无独有偶,《中韩渔业协定》也给了舟山海洋经济以沉重的打击。该协定尽管设立了过渡水域,但2005年6月30日后,中韩过渡水域韩方一侧转为韩国专属经济区,舟山市又有2000艘渔船撤出该渔场。
这么多的渔船往哪里去?这么多的渔民怎么办?
退到近海渔场,渔场已经船满为患,本已十分脆弱的渔业资源再也难以承载超量捕捞。
渔船泊港歇业,渔民到哪里去再就业?家庭的生计怎么维持?渔区经济社会又怎么保持稳定?
渔民们的忧虑,自然也是人大代表的心事。省人大代表邱安全,是普陀区朱家尖镇樟州渔业村村支书。这名渔民出身,朝夕与渔民兄弟生活在一起的人大代表视渔民、渔业、渔村的事为自己事。眼看舟山渔业面临如此境地,邱安全也寢食难安,反复思索着出路。岱山县人大代表、岱山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金楚多年在渔区工作,也在思考着渔民、渔业的发展路子。两人走渔村,访渔家,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广泛征求了渔民兄弟的意见,在各次市人代会上,与其他人大代表一起提出多个建议:传统的渔业生产应寻找新的出路,政府应组织渔民转产转业,帮助渔民兄弟走出就业新路子。
面对强大的捕捞能力与有限作业渔场和脆弱水产资源的尖锐矛盾,舟山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进行全市渔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战略调整的突破重点,是大规模压缩国内捕捞强度,引导和帮助捕捞渔民进行转产转业。
2001年下半年,定海区率先在干石览船厂一次性拆解22艘捕捞渔船,开全国沿海渔区捕捞渔民报废拆解渔船、进行转产转业之先河。
攻坚战的“硬骨头”在哪里
由于“双转”工作事关广大渔民切身利益,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级领导都十分关心,渔民群众也很期盼。为此,舟山市人大常委会先后组织人员深入渔区,走村串户,了解情况,倾听呼声。
2005年7月下旬,市人大渔农环资委对全市渔民转产转业工作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在此次调研中,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4个县区,与县区及乡镇的海洋渔业部门干部进行座谈。同时,为了更好地了解真实情况,切实掌握第一手资料,调研组还专门安排时间听取了普陀区虾峙镇枫树岙村、嵊泗县菜园镇绿华村等渔村的渔民老大对“双转”情况的反映与要求。
通过深入了解,调研组看到,全市上下紧紧围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