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管理
⑴水质管理 虾苗放养后15—20天开始逐渐添水,暴雨后及时添换新水,养殖中后期要加大换水量,对虾收捕后蛤埕水位降至30—40厘米。一般春秋季节,保持水位在养殖埕面上20-40厘米,7月-9月高温季节加深水位,保持水深50—60厘米。冷空气前也要适当加深水位。平时根据天气、水温、水色、蛤的生长发育阶段等综合因素,灵活掌握施肥投料等。养蛤池水色以茶褐色、清绿色、透明度以20—25厘米为宜,不低于15厘米,水色不宜太浓,防止发生赤潮。
⑵整埕管理 蛤苗播种后,要定期检查成活率,若成活率低要及时做好补苗工作。春夏之交,大风暴雨频繁,洪水夹带大量泥土淤积埕面,严重时能使杂色蛤窒息死亡,这时要用推土板将淤泥推移到别处。对流速缓慢,淤泥沉积较快的埕地,每个大潮汛后要进行一次推土平埕和清理水沟工作。
⑶清除敌害 养殖池塘中极易繁殖青苔及敌害生物,既消耗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又覆盖养殖埕面,影响蛤生长。因此,一旦发现,要选择大潮大汛期间,早晨或傍晚干露滩面,一般干露2—3小时内,用10--15 ppm茶籽饼毒鱼(敌害),1—2小时后,随涨潮尽快注换新鲜海水,并及时更换破损的筛绢。
⑷清除浒苔 6月上旬和10月下旬,虾塘中极易繁殖浒苔,影响蛤苗生长,可选择大潮期间上午或傍晚,干露蛤埕,捞取清理。
⑸病害防治 除正常做好清除敌害工作外,对虾病要坚持无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在病害易发季节每半月投喂1‰土霉素或痢特灵药饵2—3天,并每半月用溴氯海因0.3—0.5ppm全池泼洒一次,进行水体消毒。
五、收捕、运输与加工
(一)起捕
蛤苗经7—8个月养殖,于对虾收后,施肥促肥半月至一月左右,至春季前后,壳长达3厘米—3.5厘米时,即可起捕收获。收捕方法是排干水后,用锄耙挖沙拾取,一般可亩产虾50公斤,其中斑节对虾30公斤/亩,脊尾白虾20公斤/亩,杂色蛤1000公斤/亩左右。
(二)运输
杂色蛤适应环境能力强,能经受数小时甚至12天不干涸,不致死。但对杂色蛤的分选时间、运输等因素仍会影响质量。正确的方法是:排净虾池中海水,扒蛤出池,装大尼龙网中,在另一有海水的虾池中上下浮动洗涤,洗去蛤壳表面上的泥沙杂质后,堆放在坝上铺设的清洁大帆布上,马上分选,按3cm—4cm—5cm—6cm以上四个规格分选;不足3cm、死蛤、裂口蛤、碎壳蛤分出单独存放。分选后用编织袋或麻袋按21公斤一袋过磅包装,用麻线扎口装车。运输工具要有遮盖、防日晒、防雨淋的措施和方法。
(三)加工
杂色蛤的加工有这样几种方法:一是原汁鳖壳真空小包装;二是烤制干品;三是冷冻制品 ,又可分为全壳冷冻品、生开冷冻制品 、漂烫单体速冻制品 、块冻煮杂色蛤肉、单体冻煮杂色蛤肉;四是加工杂色蛤油;五是加工贝壳粉等。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