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放进稻田的小鱼苗
独特的养殖方式和生长环境,使田鱼多了一个特殊的身份
目前村子里的主要人口是老人和小孩
这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养着鱼,有的养出了感情就舍不得卖掉或食用,而是作为观赏鱼养在家里的池塘里
刚刚矗立在村口的“田鱼”赋予了这个村在世界农业遗产中的意义
南方网讯 2005年5月16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范围内评选出了5个古老而濒危的农业系统。按照粮农组织的解释,世界农业遗产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农业遗产保护项目将对全球重要的受到威胁的传统农业文化与技术遗产进行保护。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古国和大国,在此次“稻鱼共生系统”的申报中,代表亚洲跻身全球农业文化遗产,成为世界农业遗产在全球第一个挂牌的保护区。
中外专家在中国稻田养鱼系统中选取了3个点,江苏、贵州从江县和浙江青田。江苏的稻田养鱼现代化程度很高;而贵州当地的瑶族则还完全停留在千百年前最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中;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龙现村处于两者之间,最终被评为世界农业遗产保护区。
龙现村位于青田县东南,是个远离一切交通干道的村落。早在1999年,这里就被国家海洋总局认定为中国田鱼村,村口还留有费孝通先生的题字。横跨石桥,放眼望去,保存完整的300多年的古屋与葱绿的青山形成优美的田园风光,一片片的水塘分布在屋前屋后,连未曾插秧的梯田也都注满了水,一尾尾的鱼儿游动其间。据村民杨民康说,这个村子在稻田中养鱼已有近700年的历史。
杨民康介绍道,村民们在稻田养鱼,是因为水田面积有限,稻鱼共生可以节省空间。人们起初只是将田鱼放入注满水的田渠中,任由它自生自灭。毫无疑问,这是一种粗放的养殖方式。现在的田鱼是一种变种的鲤鱼,有黑、红、黄、白四种颜色。
不过,养鱼大户杨民康的养鱼方式和祖辈们相比,已有很多不同。
杨民康说,要等田里水温在10℃以上了,才用生石灰对水田消毒。
然后放入用盐水洗过的鱼苗,“要在一天的清晨或傍晚时放鱼苗,中午水温太高。”
放鱼之前,杨民康先将田埂堆高,一般高出稻田50—60cm,还要到山上捡些樟树枝、松树枝,把它们浸泡在稻田里,用来防治鱼体的寄生虫。
杨民康的妻子伍丽贞每天上午8点和下午3点,用麦麸、米糠等天然饵料喂鱼。她说:“龙现村很多人养鱼是不喂的,那些鱼就很小。”
鱼在田里觅食时,搅起水波,翻动泥土,“就像牛在耕地。”伍丽贞说。有了田鱼的这些动作,她就不用下地除草了。“那些和水稻抢夺肥料、地盘、水分和生长空间的猪毛草、鸭舌草等,都给田鱼吃了。”
稻田养鱼,稻谷可以为鱼类提供遮阴和有机物质,鱼类又可以为水提供氧气,吞食有害昆虫,有益于养分循环。这种好处,正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所关注的。
养鱼的水从山中流下,村民们依循一种古老的规矩,将这些水公平地分到每户人家的田里。水质差一些的就排到沟里或塘里。“水对稻米对鱼都很重要。就是因为青田的水质好,所以田鱼鳞片都是柔软的,可以吃。同样的鱼苗放到金华去养,鱼鳞就会慢慢变硬。”
村里现有农田396余亩,水塘140多个,具有得天独厚的养殖田鱼优势。村里人女儿出嫁,有田鱼(鱼种)作嫁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