妆的习俗,象征热爱劳动和致富。
每年9月份,水稻收割前后,村民们捞起田鱼,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到市场出售。养鱼大户杨民康还会制作大量的田鱼干。他有间四五平方米的小房间,专门用来烘制当地著名的特产田鱼干。
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并不热衷于杨民康这门技术。村里现有765人中,有650多人侨居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村50户,只有7户无人在国外。”杨民康说。据介绍,早在清末,村中就有人去欧洲经商。由于青田县穷,山多石头多,地本身不好种,年轻人就想着到其他地方去发展。村中的青壮年,高中毕业甚至未到毕业,就开始计划出国的事情。他们大多选择了西班牙、巴西、意大利等西欧国家,在那里打工、开办中国餐馆或做石雕生意。
这种现状让专家们感到忧虑。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教授胡瑞法是此次参与申报世界农业遗产的中方主要人员,他担心“原来从事传统农作的人为了谋求更高的劳动力价值而改变先前的劳作模式,甚至放弃原有的劳动技术”。
“要靠种田养鱼发家致富真的很难。”杨民康说。按照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一亩田只能产20公斤鱼,养1亩鱼需要1年,按活鱼1公斤30元算,农民养一亩鱼的收入也就600元。“而村里很多户人家只有几分田。”
去年杨民康赚了4万多元,但他并不满足,因为和在国外打工的人们寄回来的数目庞大的美元、欧元相比,他认为自己挣得不算多。
现在,除了村民养鱼积极性的消退,农技现代化也正在一步步影响着古老的稻田养鱼方式。龙现村村口一些田块的田埂已经浇铸上水泥。
因为那些田地在村口,会成为游客的观赏对象,走上去好走些。上面派来的技术人员正教村民们投喂饲料养鱼。这么一来,野生田鱼便成了商品鱼。科技特派员胡益民对此解释道,现在养鱼的村民愈来愈少,主要原因就是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产量上不去。长此以往,传统的稻田养鱼必将消失。
与世界文化遗产不同,农业不只是一种文化形态,作为一种社会生产力,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专家承认,世界农业遗产的保护在全球范围内还是首次,该保护什么,怎么保护,一切还在摸索之中。入选世界农业遗产对青田的稻田养鱼模式将会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链接:首批全球重要农业遗产项目
突尼斯南部的传统绿洲:一年四季集约栽培,现有空间和高度多样化的生产可以最佳利用供水、最大量地生产粮食、建筑材料和药用植物。畜牧仅限于提供肉类、奶类、运输和粪肥的少数家畜。
法属圭亚那的迁移性耕作:农业属于一个复杂的活动系统,包括采集、捕捞和狩猎。主要作物是木薯(已记录有70个品种)和甘薯(13个品种)。农民保护杂草作为驱虫剂、食物和药材。
东非放牧:这种定期放牧的形式,有助于将资源利用扩大到广泛的区域,以免畜牧过于集中,造成过度放牧。交换牛群可创造更丰富的畜牧生物多样性,而文化机制有助于保存有关植物及其用途。
斯洛伐克的山区农作系统:在喀尔巴迁山区,15个族群的农民居住的地区,地貌具有丰富的驯养野生物种的环境,这可确保生态可持续性和经济活力,以往该地区的农民栽培了1900个当地农作物品种。(编辑:姜志)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