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是骡子是马,要拉出来遛遛。在现代社会中,人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值也需要在市场流通中才能体现。而人才的流通离不开人力资源公司。据专家估计,全球人力资源行业每年的营业额大约在300亿-400亿美元。如果以中国人力资源行业占全球市场的1/10计算,其营业额应达到30亿-40亿美元的规模,而现在还远远达不到这个数字。2005年,北京市人事局曾经做过一个统计,市属的人才服务中介机构的营业额大约为8亿元人民币,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目前,北京人力资源市场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状况:既有FESCO、中智这样规模庞大的综合性人力资源公司,也有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网络招聘巨头;既有尚德机构这样专事职业培训的公司,也有柏卓等一批猎头公司,有的公司专做人事外包,有的则只经营人才派遣……对此,北京市人才服务行业协会的专家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人力资源行业就像一个大水塘,如果只养一种鱼,那么由于食物有限、恶性竞争等原因,产量肯定上不去。而如果采用分层饲养,既养鲤鱼、草鱼,又养鲢鱼、鲈鱼……由于各种鱼需要的营养不同,那么最终每种鱼都能够生存得很好,膘肥体壮。专家认为,传统的人力资源公司有很多优势尚未发挥,比如对人才档案的开发。商业社会最需要的是诚信,而人才的诚信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档案予以反映。如果能够将档案资料数字化,建立起全国联网的数据库,就可以为人们查询档案信息提供服务。
曾经有学者对美国硅谷地区的公司进行过分析,当时硅谷地区有十几万高科技企业,而为他们提供人力资源外包服务的公司就有400来家。业界据此认为,按照企业发展的自然规律,企业数量与人力资源公司的比例在1000:5是个比较合适的数字。如果按照这种方式计算,除去有人事管理权的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北京市1万多家外商办事处、一万六七千家的三资企业,十几万的民营企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公司数量在500-1000家左右。而目前,北京实际开展人才服务的公司数量远远大于这一比例,未来的人力资源市场必然面临一个重新洗牌、优胜劣汰的过程。
为了规范行业发展,去年10月,北京人才服务行业协会推出了国内首部人才服务行业规范化管理体系《北京人才服务标准》。该标准首次制定了北京人才服务机构等级与认证及10项业务服务规范,包括:人才交流洽谈会业务服务规范;人事档案管理业务服务规范;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业务服务规范;人事代理业务服务规范;人才培训业务服务规范;人才派遣业务服务规范;人才网站业务服务规范;人才素质测评业务服务规范;高级人才寻访(猎头)业务服务规范和人力资源咨询顾问业务服务规范等内容,还开创性地对人才服务机构进行等级划分。尽管这只是一个推荐标准,由企业自觉执行,但它的出台对于构建北京人才服务行业的监管与诚信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