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净化贝11月1日全面上市至今,销量持续低迷,市场反应相当冷淡,让许多原本希望包装净化贝上市能够改变净化贝尴尬处境的人为之心寒。政府大力推行的净化贝,在即将进入冬季的厦门再度遭遇销售“瓶颈”。 记者昨日走访了厦门岛内部分农贸市场发现,市场上的包装净化贝少之又少。 在凯旋农贸市场,记者在六个销售贝类产品的摊位看到,每个摊位只摆放了五六盒包装净化贝,与旁边的未净化贝相比,少得可怜。经营贝类产品的朱女士告诉记者,净化贝一天只能卖出10盒左右,文蛤的销量还可以,花蛤的销量就不行了。 许多经营者向记者反映,包装净化贝中有不少是死贝,一打开注水包装净化贝,就能闻到臭味;有的包装净化贝在包装上没有注明出厂时间,这让消费者很难了解所购的净化贝的保鲜时间;包装净化贝很难有3天的保鲜时间,有的隔天就会死掉,而未净化贝隔天还可以继续销售。 在营平农贸市场,记者也看到,贝类产品的摊位所销售的净化贝数量相当少,有的摊位只是随便摆一两盒“敷衍了事”,而且只有少部分消费者会过问净化贝的价格。消费者:想说爱“你”不容易 从目前来看,净化贝还未被大部分消费者所接受。 包装净化贝虽然价格已与未净化贝差不多,甚至降到比未净化贝便宜,但还是没有出现消费者踊跃购买的现象。有的消费者向记者反映,包装净化贝在口感上稍逊未净化贝,又不能当场挑大小,也不能看所购贝类是否鲜活,而市民在购买贝类产品时,比较注重这两个要素。有的消费者则认为,他们长期购买未净化贝都没吃出什么毛病,而市场上卖得更多的也是未净化贝,因此对购买净化贝仍持观望态度。生产企业:已开始信心不足 净化贝再度上市遇冷,净化贝生产加工企业有什么看法呢? 厦门水产集团公司沙坡尾贝类净化中心经理叶茂星感慨,企业对净化贝的销售前景已有点信心不足。“再这么下去,恐怕没有多少企业愿意继续生产净化贝。” 那么,是什么制约着包装净化贝的销售呢?叶茂星认为有两大原因:零售商不愿意销售及政府相关部门监管及宣传不够。 叶茂星指出,包装净化贝很难让零售商在商品重量上做“手脚”。零售商在销售散装的未净化贝时,经常短斤少两,有的贝类产品在水中泡久点,就可以增重不少。而包装净化贝都是标明重量的,很难短斤少两。一些零售商甚至将净化贝拆开包装销售。如有的零售商向批发市场进了10包包装净化贝,只在摊位上销售2包,其余都掺着未净化贝一起销售,由于净化贝的价格与未净化贝差不多,因此零售商不但不会亏本,反而能从中渔利。 叶茂星说,净化贝在市场上难以推广,最重要的原因是未净化贝仍在“横行霸道”,这与政府相关部门监管力度不够有关,特别是对贝类水产品上市凭证的监管。据他了解,营平市场只有两个摊位持有贝类水产品的上市凭证,其他市场也存在类似问题。另外,也要让消费者尽快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 针对零售商反映的问题,叶茂星认为,包装净化贝出现死贝现象,可能是包装有问题或者经营者保存方式不当。“浯江”牌净化贝采取的是注水封口包装,保鲜效果比较好,但必须是在冷藏条件下才能保鲜,要求经营者将包装净化贝放置在3至8摄氏度的温度下保存,然而许多经营者的贝类产品保存方式,仍停留在将贝类产品放在水中的做法。“沙坡尾”牌净化贝采取的是真空包装,这对包装袋要求非常严格,一旦包装袋出现漏气现象,里面净化贝的保鲜时间就会大大缩短。因此,消费者如果买到漏气的包装净化贝,可以退货,有问题的净化贝都将被扔掉,不再投入市场销售。 海水污染弄脏贝类 在我国约有20万平方公里的近海海域受到污染,海水污染的地区,贝类就会深受其害,尤其是双壳类的贝类属于滤食性生物,它在滤食生物饵料的同时,也会把海水里的污染杂质吸收到体内、并富集在它的肠道和肌体中,人吃了这种贝类,身体健康会受到危害。因此,为了保障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国家一直在大力推行净化贝。 去年9月,厦门市出台了《厦门市生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规定:“贝类水产品按规定需要经净化的,应当经净化并符合规定标准后方可销售。” (信息来源:东南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