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上旬开始,青岛市部分海区海星数量突然增多,并入侵近岸鲍鱼池。养殖业受损达100多万元,相关海域生物的数量也有所下降。海洋与渔业专家现场调查分析认为,近海环境改善加快了海星生长繁殖,饵料缺乏导致海星向近岸迁移,而风暴潮的加速作用最终助其完成此次“突袭”。 专家鉴定,此次“肇事”海星均是本地物种,个头多在5-6厘米,大者可达10厘米。黄岛区甘水湾村、南屯村等沿岸海域,崂山区沙子口、石老人、大麦岛等处离岸200米外的较深海域,都是海星主要聚集地,其中沿岸海域是重要的鲍鱼养殖地。 据分析,近几年青岛近海海域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加大,海洋环境不断改善,为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部分海洋生物资源得到一定恢复,其中也包括海星等有害种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青岛市大规模发展筏式养殖和网箱养鱼,筏架及网箱下面,多鱼虾、饵料,海星得以栖居繁衍。近年来,青岛市完善海洋功能区划,整治近海环境,部分区域网箱养鱼、筏式养贝被清理,海星的食物链结构随之破坏,具有漂移习性的海星开始集体向近岸迁移觅食。 专家提出,应尽快组织人工潜水、制作诱捕网笼捕捉海星;告知渔民勿将捕获的海星带入近海,并在鲍鱼池壁上加设挡网,阻止海星进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