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亚洲尖吻鲈人工育苗尚未达到批量生产的水平,所需苗种主要由东南亚地区进口,而引进的多为较大规格(体长5cm以上)苗种,且对这些苗种已进行过盐度淡化和转食驯化。但是,这种大规格的苗种价格较高且盐度一般只淡化至10ppt-15ppt,不适合在更低盐度地区进行池塘养殖,而如果购进小规格(孵化后15天—20天,体长1㎝左右)苗种自行进行淡化处理则有利于使其适应当地环境的盐度要求。
在具体操作中,可以用鱼类和虾类育苗池作为淡化暂养池,最好使用室内水泥池。水泥池体积为15m3-20 m3,水深为1.Om-1.5m,另外还应配置加温设施和气泵等。将购进的体长在1cm左右苗种在原盐度(10ppt-15ppt)条件下暂养2天,暂养密度为7000尾/m3,从第3天开始要根据当地盐度条件逐日进行淡化,并在10天内将盐度调至lppt-5ppt,然后再在此盐度水下暂养2天。
在苗种淡化暂养期间,投喂量按每10万尾苗种日需卤虫休眠卵(孵化率80%)250g计,分3次-4次投喂,经过约15天的培育,鱼苗生长至体长2.5cm-3.0cm,即完成苗种淡化暂养工作,此间苗种存活率约为70%-80。
3.苗种的中间培育和食性驯化 一些学者的研究证明,与将苗种直接放养到养成池或网箱中进行养殖相比,经过中间培育的苗种生长快、存活率高。通常苗种的中间培育有2种方法,即池塘培育法和网箱培育法。另外,一般在苗种发育至20日—25日龄时(体重0.15g左右),应开始投喂鱼糜等对其进行食性驯化,使其由原先的摄食浮游生物转变为摄食人工投喂的饲料。
苗种的池塘培育法中,应选择水源充足、未受污染、水深50cm-80cm、面积500m2-2000 m2、盐度变动幅度0.2ppt-5ppt的池塘进行亚洲尖吻鲈苗种的中间培育。另外,池塘应建有进、排水闸门,并应具有一定的坡度以便排水。在闸门口处要装置网目为lmm左右的安全网,以防止敌害生物进入池塘。应配置增氧机以增加池塘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在放养苗种前,应对池塘进行清塘消毒,池塘纳水数天后可在池塘中施肥以培养可作为苗种饵料的浮游生物。放养苗种的规格为体长1cm-2.5cm,放养密度为20尾/m2 -50尾/m2。另外,为防止残饵及天然饵料生物大量繁殖造成的水质恶化,应注意观察水色,及时换水。
苗种的网箱培育法中,一般采用矩形浮式网箱,网箱规格一般为3m×1 m×1 m-5 m×2m×1m,网目为1㎜。网箱多设置在远离污染和大风侵害的江河沿岸或池塘中,苗种放养密度为80尾/㎡-100尾/㎡。培育30天-45天后,苗种体长可达到5㎝-10㎝,再将其按规格分别放养到养成池或网箱中进行养成。另外,对亚洲尖吻鲈进行低盐度池塘集约化养殖时,在网箱培育苗种过程中,可在池塘中施复合肥以培养作为苗种饵料的浮游生物,施光合细菌以便保持水质清新。在施肥7天—10天后,即可将苗种放人设置在池塘中的网箱中进行中间培育。放养苗种的规格为体长3cm左右,苗种培育密度可达到2000尾/㎡。在苗种体长达到5cm前,不投喂饲料,苗种以浮游生物为食。在培育7天-10天后,将体长达到5㎝的苗种移入其他网箱进行培育,放养密度为700尾/㎡-800尾/㎡,并对这些苗种进行7天-10天的食性驯化,使其由原先的摄食枝角类、桡角类等浮游动物转变为人工投喂的鱼糜后,即完成苗种的中间培育。
四、亚洲尖吻鲈成鱼养殖技术
鱼种放养后,应继续投喂鱼糜,待鱼种体长达到15cm以上后再改为投喂切碎的鱼块。在成鱼养殖阶段,初中期的投喂率为10%-15%,日投喂3次;后期投喂率为8%—10%,日投喂2次。在养殖过程中,应注意采取分级饲养方式,以避免同类相残现象的发生。经过4个月左右的饲养,亚洲尖吻鲈鱼体体重达到500g左右时即可收获。
1、池塘养殖模式 成鱼养殖可在原中间培育池中进行,也可在另一池塘中进行,养殖所要求的池塘条件与中间培育池相似。由于所投喂的冰鲜杂鱼极易污染水质,所以要注意观察水色,及时换水。养殖前期所需换水量不多,因此换水时间间隔可适当延长,而在养殖后期则需要勤换水,一般每隔1周换水1次,每次换水30%-50%,具体换水量应根据水色、水质、天气情况等决定。另外,在养殖阶段还应根据情况需要决定是否开启增氧机。
亚洲尖吻鲈池塘养殖一般采用2种方式:一种是单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