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形成全国少见海洋生态链模式,专家建议在国内率先发展藻类养殖
汕头市在近几年的探索中,已形成海藻贝类混养解决海洋污染问题的好模式,不仅渔民收入大增,海水水质和渔业资源也得到提高,专家建议应加快建立藻类养殖产业,解决修复海洋生态问题,并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汕头近几年因为过渡捕捞和高负荷海洋养殖,造成区域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渔业资源枯竭,海洋生物链断裂。市场上鱼越来越少,越来越贵。”十分熟悉环境和科技工作的市科技局副局长张平分析说,自上世纪90年代市科技部门从外地陆续引进龙须菜、江蓠等海藻类后,广大渔民从中大尝甜头,不少人经济上翻了身,目前,仅南澳岛就有近2万亩龙须菜养殖基地,莱芜至南澳县一带有5000多亩坛紫菜养殖基地,另外还有濠江区的江蓠养殖片区,并形成牛田洋的河口生态模式、濠江区的鱼塭模式和南澳岛的海湾模式。一个城市集中这么多种的海洋藻类养殖模式,在全国都很少见。“在国内其他地区赤潮都与海水养殖相伴相生,但汕头没有发生过。南澳的经验是用海藻贝类混养解决海洋污染问题,因为像江蓠等可吸收海水中的有害元素,明显改善水质,解决海水富营养化问题。根据测算,养殖蓠后每亩水面净化效益高达1000元左右。”记者从市科技局了解到,最令专家可惜的,就是尽管海水养殖藻类前景广阔,但目前在我市还未形成规模产业,并且效益也不高,如前一两年每公斤龙须菜的干品市场售价只有0.6至1.6元,但若深加工成琼胶等工业食品原料,价格立即可以翻几十倍。专家建议,我市应抓住机遇,率先在国内发展海洋藻类养殖,以此带动深加工产业和渔业生产。(汕头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