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养殖笋壳鱼,有否考虑到苗种质量差带来的病害,生物饵料不足导致的存活率低以及未来市场格局变化造成的价格差异等问题呢?分析当前的笋壳鱼产业,跨越这三大关口颇有难度。
笋壳鱼在国内养殖的主要有云斑尖塘鳢(泰国)、线纹尖塘鳢(澳洲)、中华乌塘鳢(本地)等。
苗种繁育
记者在采访东莞市南方特种水产研究所陆昌胜时了解到,作为水产民营科技企业,该所是从1996年开始引进澳洲笋壳鱼进行相关方面研究的。
2004年该所生产了100万尾左右的种苗,在3厘米时就销售给了养殖户,结果反馈回来的信息表明,养成存活率很低。“出于对养殖户的考虑,2005年我们开始提供中等规格的苗种,也就是5厘米的,这样养殖户拿回去养殖的成功率相对高一些。”陆总向记者补充到。据记者了解,2005年该所提供的5厘米澳洲笋壳鱼苗在珠三角地区的养殖成功率接近80%,但由于干旱的原因,本身出苗量却只有60万尾左右。
澳洲笋壳鱼苗的生产情况如此,泰国笋壳鱼苗又如何呢?
三亚断山渔业有限公司的吴光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道,该场2002年4月份在海南筹建,2005年虽遭受少有的干旱,仍陆续生产出200万尾左右种苗。
“我们一直坚持进行生态繁殖培苗,即在自然条件下产卵孵化。但这条鱼苗难搞的主要原因还是鱼卵小,孵出的水花很难看见,开口技术相当复杂。”吴总谈到为何有的苗场难以批量生产种苗时这样说道。据了解,泰国笋壳鱼在受精卵孵化成水花后的15天内是关键期,开口饵料的对口和供应量是决定存活率的瓶颈。国内育苗场从受精卵培育到2.5厘米苗种的存活率普遍低于5%,而断山渔业最高可以达到35%,这也是笋壳鱼苗种繁育的难点,以及苗价相对较高的原因之一。
珠海市斗门区利成水产品养殖场的黄永照在泰国笋壳鱼的苗种繁育上同样有着坎坷的经历。从2001年开始引种培苗,三次引种三次失败,直到2004年下半年才见曙光。2005年他做了35万尾3厘米的泰国笋壳鱼苗,养殖户拿回去后养殖到10-13厘米的存活率达到七成。但他也承认自己的各方面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育出3厘米规格苗种的阶段。据了解,以一条1.8斤的亲鱼孵出6万尾水花来算,培育出3厘米苗种约有3000-5000尾,存活率依然较低。如何提高这一阶段的出苗率将是其下一步的重点。
2005年国内做出的3厘米以上(含3厘米)规格的笋壳鱼苗(包括泰国笋壳鱼苗和澳洲笋壳鱼苗)不到500万尾,加上从国外进口的苗量100万尾来算的话,总出苗量不超过600万尾。这个量对于国内的养殖需求来说,还是偏少的。国内进口的笋壳鱼苗来源地是越南,由于当地种苗来源于野生捕捞,即使人工培育的也有个泥塘刮苗过程,加上运输距离太远,消毒防病等措施不得力,导致引入国内后存活率极低。以珠海市为例,从1999年到2005年间,前前后后陆续引进了500多万尾3厘米规格的笋壳鱼苗,结果商品鱼养成率不到8%。
生产养殖
为何6厘米以上规格特别是10-12厘米规格苗种生产养殖存活率远远大于3-4厘米规格苗种?其实对于笋壳鱼来说,6厘米以下都属于幼苗期,不论是上口位的泰国笋壳鱼,还是偏前口位的澳洲笋壳鱼都是游动捕食活饵料。如果此时池塘内活饵料供应不足,极易相互残杀,导致存活率偏低,影响后期商品鱼的产量。以一个标准模式为例:一口3亩塘放养1万尾3厘米笋壳鱼苗,就算成活率100%的情况下,养到10-12厘米大规格,塘中有笋壳鱼量约为250公斤,生物活饵料的饵料系数以6计算,则至少需要摄食掉1.5吨的活饵料,而且这是个临界点。在温度适宜,活饵充足的情况下,3厘米规格的笋壳鱼苗长到10-12厘米需要90-120天。如何在这段时间内提供如此充足的活饵料就成为生产养殖的一大难点。而现实生产情况是怎么样呢?养殖户在这个阶段忽略了给笋壳鱼苗提供充足的活饵料,加之越冬期间,即使搭棚也不一定达到生长适宜温度,使得此阶段存活率只有3-4成也就变得可以理解。
珠三角地区的养殖户在购回3厘米鱼苗养殖到10-12厘米规格的过程中,如果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