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肾炎”病曾于去年7~9月份在三都澳海区网箱中流行,主要危害150~250克重的大黄鱼鱼种。病鱼离群浮游水面,游动无力,侧游打转。病轻时稍一惊动即下沉,过后又上浮,持续1~2天下沉死亡。肉眼观察,病鱼体表完整,解剖内脏可见肝、肾充血、肿大。曾使用抗菌类药物治疗,收效甚微,有的还会造成更大损失,成为网箱养鱼一大疑难病症。
从试验场本部鱼病门诊部接诊的病例看,今年5月底就开始发生“肝、肾炎”病,且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从体长5cm的小苗到体重250g的鱼种均可发病,网箱中的真鲷鱼种也会感染发病。该病明显症状为肝尖充血或整个肝脏点状出血,有的肾肿大、充血,个别还并发“流胆”、肠炎。体长5~15cm的大黄鱼苗种病程较急,病鱼在水面浮游3~4个小时后即下沉死亡,当水面出现十几尾死苗时,箱底往往有死鱼上百尾、上千尾。每天死亡量还与投饲量有关,投饲越多死亡越多,有的边抢食边挣扎边死亡。
综合分析病鱼各种症状和活动情况,我们认为此病系长期投喂单一冰鲜鱼糜或劣质饵料造成肝、肾中毒病变,加上这段时间海区水温上升,病鱼体表、鳃并发小瓜虫、瓣体虫、车轮虫等寄生虫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所致。为此,我们采用以具有强力抗病毒、广谱杀菌和清热解毒、平肝止血的板兰根、大黄、黄连、连翘、地丁、金银花等多种中草药配制而成的“平肝解毒止血散”。配合安定宝、鱼肝宁、大黄鱼多维拌饵投喂,同时结合网箱挂片消毒、杀虫(白片为消毒剂,蓝片为杀虫剂)取得很好疗效。渔坛有个养殖户,共10箱体重为150~250g的大黄鱼苗种,约2万尾,长期投喂海泥鳅,发病10多天,每天死亡30~50尾,6月22日就诊时,已全部不摄食,病鱼有的尾部溃疡,下颌充血发红;有的眼眶红肿、晶体白浊;肝脏点状出血,肾脏肿大充血,且伴有“流胆”、肠炎症状。用上述四种药物拌粉状料投喂诱食,服药两天,大部分鱼恢复摄食,第三天停止死亡恢复正常,日投饲量增加到150kg。籁山有一渔排养有15箱体长15cm左右的大黄鱼中苗,21日发病,23日就诊,经服药后,26日停止死亡恢复正常。
1、主要症状:病鱼浮游水面,游动无力,或侧游打转、或肚子朝天,大苗病情较缓,小苗病情较急;有的肝尖充血,有的点状出血,有的肾肿大、充血,有的伴有“流胆”、肠炎。
2、流行情况:大黄鱼从体长5cm的小苗到250g重的大苗均会发病死亡,真鲷、鲈鱼也会感染发病,流行时间5月至9月。
3、预防措施:
①坚持挂袋消毒、杀虫;
②投喂的饲料要新鲜,并定期添加大黄鱼多维、多糖类、大蒜素等,提高鱼体抗病能力;③投喂的饲料要多样性,长期投喂冰鲜鱼糜的,每隔10天左右换投配合饲料3~4天。
4、治疗方法:每公斤饲料拌平肝解毒止血散5g、安定宝5g、鱼肝宁5g、大黄鱼多维10g,连续投喂3~5天。如体外有寄生虫可结合片剂挂片消毒、杀虫。
二、大黄鱼瓣体虫病的诊断及防治
从6月份以来,大黄鱼瓣体虫病陆续在三都湾各个养殖区发生,与去年(6月中旬发病)相比,今年瓣体虫发病的时间有所提前。从发病时间与病情发展看、与去年相仿,都是从宁德的青山、斗帽和霞浦的东安、盐田这些网箱数量多、分布密集的养殖区最先发病,且蔓延极其迅速,仅两、三天时间,各养殖区普遍发病。由于有去年的经验,部分提前做好预防工作的养殖户没有发生大的损失,但大部分养殖户未充分认识其危害性,亦未采取预防措施,发病后又不及时治疗,损失较大。
1、病原体:病原体为大黄鱼瓣体虫,显微镜下观察虫体椭圆形,背腹扁平,背部微隆起,腹面平坦,前部较薄,腹面有一圆形胞口,能够伸缩。后部较厚,稍偏一侧有一卵圆形核。虫体大小为52~98μm,半透明。在其前部及背部前缘有丛生纤毛,虫体能够借助纤毛的摆动在水中迅速游动。大黄鱼瓣体虫采用横二分裂法繁殖,非常迅速。
2、危害及主要症状:大黄鱼瓣体虫主要危害大黄鱼和石首鱼科的其他种类如鱼免状黄姑鱼(白鮸)的鱼苗,尤其是晚春初夏培育出的小苗更为严重。虫体主要寄生在鱼苗的鳃部,大量寄生时鳃部呈灰白色,粘有许多泥样污物,鳃盖开闭困难。鱼苗浮于水面,游动迟缓且很快死亡而沉底。大黄鱼瓣体虫发病具有隐蔽性,水面上仅有少量病鱼,而网箱底部已经大量死亡,很多养殖户忽视了此点,发现时已经造成了很大损失。
3、诊断与防治:大黄鱼鱼苗出现上述症状,养殖户可就近到各个病害防治点检查,剪取病鱼的鳃做成水浸片在显微镜下发现大量虫体即可确诊(宁德地区水技站病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