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三-在养殖饲料营养方面:水产养殖饲料的革命仍遥遥无期。中国水产养殖饲料的利用率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年来,海水鱼类养殖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且随着新一轮养殖热潮的到来,饲料的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值得注意的是,网箱养殖一直沿用鲜活饵料,甚至连新兴起的深水抗风浪大网箱养殖也使用小杂鱼作为饵料,这些饵料除极少部分被利用外,大量的成为残饵,流失到自然海域;加之养殖鱼类排放的大量有机物,不但污染周围的水域环境,而且由于对海中幼鱼资源的大量捕捞,造成自然资源饵料基础的大幅度下降,直接影响了国家禁渔效果。
误区四-在经营形式上:虽然我国水产养殖发展市场化较彻底,但在以家庭承包方式为市场主体经营的前提下,我国水产养殖发展始终未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产业,而是逐步走向小而全、高成本、低效率的小农经济,低品质、低价格的产品充斥市场,产业整体素质不高。水产养殖业的产业化、组织化水平较低,并成为制约养殖产品竞争力提高的瓶颈。
误区五-在宏观管理方面:政府和非政府管理和指导作用不明显,宏观管理弱化乃至虚化。政府部门在履行经济职能时,一方面表现为过多地参与了微观经济活动,干预了市场机制的有效发挥;另一方面,表现为宏观调控较弱,对市场经济下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如水产养殖对公共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重视不够。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似“消防队”,人浮于事,穷于应急、堵漏,很少从整个体系、以及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上统筹考虑问题,战略思考少、思路不清、职能错位。
四、中国水产养殖发展出路
我国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水域污染日趋严重,水、土地等战略资源供求矛盾日趋尖锐,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并逐步成为制约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渔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促进水产养殖平稳、均衡、持续地发展。
农业经济时代的基础资源是劳动力和土地,工业时代则主要靠能源、矿产和资本。而在后工业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目前,我国渔业经济发展正处于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坚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水产养殖发展,是促进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保证水产养殖持续发展的前提。一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保护广大渔民发展水产养殖的积极性和根本利益,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对不同水产品的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素质。二是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观。对自然水域滩涂不能只索取不投入、只利用不保护,发展水产养殖是充分考虑养殖环境的承载能力,要将养殖发展过程中对水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损失纳入渔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建立水产养殖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水产养殖要以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为前提,根据水域滩涂资源、水资源、地下水资源、土地、湖泊、水库等资源状况,确定合理的养殖规模、养殖方式,力求做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和谐统一,逐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是坚持集中优势发展的观念。水产养殖应根据我国自身优势,确定重点养殖品种,改变过去追求新奇特、多样化、小而全、低层次的发展观。国家应围绕优势品种加强科学的系统研究,全方位地对产业发展进行规划,使养殖结构更趋合理、使产业更具优势。
(二)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全面促进水产养殖产业升级。
科技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资源。水产养殖要实现质的飞跃,必须对科技进行储备开发。挪威的鲑鳟鱼养殖之所以有今天独霸国际市场的成就,根本的原因是其在30年前就开始对鲑鳟鱼品种、养殖条件、放养密度、鱼类行为学、生理学、鱼类健康和营养学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大量和长期的基础研究为现代水产养殖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因此,加强对养殖优势产业关键技术、技术规范等基础研究是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关键,是提高养殖水产品竞争力的不竭动力,是促进养殖增效、渔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中国水产养殖的持续发展必须以科技储备为前提,运用现代生物技、信息、工程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三)改造传统养殖方式,推进水产养殖工业化进程。
加快改善和优化水产养殖的整体结构,促进水产养殖方式的改革是当前我国水产养殖发展的首要任务。当前水产养殖应重点发展浅海养殖,优化滩涂、港湾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扩大人工增殖放流比例,加快专业化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