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卵行为发生在夜晚6时至次日清晨2时,开始时雄鱼追逐雌鱼,以后两鱼靠近,并排游泳,然后头及前半身跃出水面再排卵、射精,行体外受精,正常情况下可连续产卵3天。受精卵孵化时间受温度、盐度影响甚大。水温28℃-30℃下孵化约需20小时,随温度升高,孵化时间缩短,但水温低于16℃或高于34℃,胚胎发育出现畸形或大量死亡。胚胎发育的适宜盐度为25-3 3.5‰,受精卵于15‰盐度以下的孵化率为O,盐度30‰之孵化率最佳,可达9O%,三天后的成活率为48%,而在盐度35‰时孵化后第一天成活率为65%,而25‰以下时一天内全部死亡。在开展人工繁殖时,由于雄鱼精量少,雌雄亲鱼应按1:1-3比例搭配,并通过注射一定剂量的催产激素,使之自然产卵。剂量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30O国际单位~500国际单位/kg鱼体重及黄体生成激素(LHRH-A)25ug-50 ug /kg鱼体重,两种混合使用,用0.6%生理盐水稀释,制成悬浊液,注射量为1.5-2mL,利用背肌进行皮下注射,雄鱼注射剂量为雌鱼的三分之一。人工授精宜采用干法授精,催产孵化时,水温控制在25℃~28℃,盐度28-33‰,pH值7.8-8.5,池上遮光,约经24小时孵出。
二、苗种培育:
1.苗种池:面积为25-3O平方米,池深1.5-1.8m,育苗池上方要有充足的漫射光,避免阳光直射,池内每2平方米布一个气石充氧,保持溶解氧为5mg/L。
2.鱼苗放养:放养前,池子保持水深70-80cm,并加入3O万-50 万个/mL微绿球藻液,将初孵仔鱼从孵化网箱内移入池中,放养密度为 2万只/平方米左右,若受精卵直接在育苗池中孵化,放卵密度为2.5-3万粒/立方米。
3.饲养管理:孵化后鱼苗体细长,无游泳能力。水温在25℃一29℃孵化后25小时开口,72小时卵黄囊已吸收殆尽,此时开始摄食。鱼苗大多聚集于鱼池中上层,且喜欢沿池壁觅食。随鱼苗的发育必须改变投喂不同的饵料生物,根据自卵黄囊期仔鱼到幼鱼的发育过程中饵料的转换,可将之分成三个培育阶段:
第一阶段为卵黄事囊仔鱼到仔鱼后期:鱼苗由内源性营养转换为外源性营养,一般在开口摄食后的2日-3日。此时投喂的外源性营养为小型浮游动物,主要是牡蛎受精卵和幼体原型轮虫,同时添加少量绿藻水,其次可投喂10ppm左右的光合细菌。
第二阶段为仔鱼后期到稚鱼期:一般在第一阶段后养至20日止。此时鱼苗有延长的一条背鳍棘与左右各一条的腹鳍棘,形如风筝状,俗称发翅仔。摄食由小型浮游动物向大型浮游动物转换,主要饵料有轮虫,约饲养5日-7日后,鱼苗背鳍及左右腹鳍开始延长出长棘,且随时间增加而背鳍、左右腹鳍更加延长,形状类似飞鱼。此时水质控制相当重要,尽量促持水质稳定,水色保持淡绿色为佳。本阶段末期可投喂小型挠足类,卤虫幼体等,约经15日腹鳍长棘收起,2O日背棘长棘收起。
第三阶段为稚鱼后期至幼鱼期:此时鱼苗已长至5cm-6cm。由于其他鳍棘的长出,就显得原先的背鳍与左右腹鳍之长棘“消失”,此时意味着鱼苗即将变态为进入底栖生活的稚鱼期,摄食转向底栖饵料。主要饵料生物有丰年虫、桡足类、糠虾及鱼、虾、贝肉糜等。
在苗种的培育过程中,为了提高成活率,应注意以下几点:
(1)适时筛选分池。龙胆石斑鱼在全长7mm以上的仔鱼就会发生残食现象,有时,由于被吞食的鱼苗个体过大,吞不进出,往往造成两败俱伤,从而大大降低苗种培育成活率。为了避免残食现象的发生,一般约2周筛选一次,水温较低时可2O日-30日筛选一次。
(2)根据不同阶段,适时改换。饵料;及时投喂足够数量的适口饵料,提高投饵频度,每日4次-5次。饵料生物轮虫、卤虫等在投喂前应用酵母(投喂酵母的轮虫使用前还需经12小时绿藻强化)及高度不饱和脂肪酸(EPA和DHA)进行强化培育。
(3)保持合理的培养密度。全长10mm仔鱼,密度应小于10000尾/立方米,全长超过10mm时,密度应保持在500尾-1000尾/立方米。
(4)在水体中设置掩蔽物,如悬挂海藻或底部投放塑料管等,可减少互相残食。
三、成鱼养殖:
1.场地选择及池塘准备:龙胆石斑鱼的养殖主要有网箱养殖与池塘养殖。网箱养殖时,要求养殖海区避风条件好,风浪不大,以沙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