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水族箱是最常被拿來繁殖短鯛的大小, 容易一對對放養是大原因, 利用小榕沉木或其他陰性水草等, 構成躲藏或生活空間再加個瓦甕, 是繁殖短鯛的一般基本環境, 其他成員的話, 小精靈是不錯的選擇. 小精靈個性溫和較不會有吃小魚或干擾繁殖的情形, 它也不太挑食, 不小心餵太多時還可以幫忙吃殘餌. 另外一個重要任務是它可以當短鯛的假想敵, 小精靈硬骨在外也較不易被打傷.....
假想敵的需求是來自短鯛繁殖期間特強的領域性, 如果一個缸子只有一對魚, 常在產卵後會有雌魚追打雄魚的情形, 這種養法要在生產完後將雄魚移走, 如果同好是在較大且成員較多的水族箱繁殖, 南美短鯛雌魚會負責顧卵帶小魚, 雄魚則會在外圍警戒驅趕其他魚隻. 西非短鯛有時會有不同狀況, 餵食時雌雄魚可能輪流著保護小魚或進食, 不像南美短鯛 "男主外女主內" 的情形那麼明顯.
護雛的行為目前站長看過的唯一例外是皇冠棋盤, 曾在一本英文短鯛書看到一段資料說到, 在野外的皇冠棋盤 雌雄魚比例高達 95 : 5, 或許因為如此, 皇冠棋盤雄魚交配後就會離去找其他雌魚交配, 站長那次是在四尺缸 (水量超過300公升) 放置了一公四母的皇冠棋盤, 另有兩對女王短鯛. 那次皇冠棋盤產卵後雄魚就去追求其他雌魚, 甚至還會跑回來偷吃卵或小魚.....
7c)如何增加繁殖機率 : 亞瑪遜河是乾濕季明顯的熱帶雨林氣候, 雨季來臨時, 食物來源變得豐沛也是各種魚的繁殖季節, 有時在店裡已養得穩定成熟的對魚, 同好一買回家下缸兩三天內就生, 有時在家飼養, 連續兩三天換水就生 ( 此方法需有良好的養水設備配合) , 或者家裡有多個短鯛缸, 在移缸後不久就繁殖, 都是因為短鯛在雨季水質變化大的環境開始繁殖的習性所致. 溫度也是繁殖的要件之一, 一般短鯛適合于26~27度繁殖, 這也是為何飼養短鯛在台灣的氣候, 春秋季較容易繁殖的原因 , 溫度變化影響短鯛繁殖的意願各種不一, 像三線短鯛&阿卡西等是較不受影響的, 另外在營養方面, 餵食活豐年蝦苗, 赤虫(有活的更好) 都可以增加繁殖機率. 至于添加液態綜合維他命, 可能是職業繁殖者才需要, 不過添加小分子的液態維他命要小心劑量, 維他命在水中任何生物都會吸收, 包含細菌, " 越多越好 " 是許多錯誤觀念的根源.
7d)小魚的照顧 : 一般同好繁殖短鯛照顧小魚大致可分三種方式,
第一種, 欲量產的同好通常會在母魚產卵後將甕拿出, 施行人工孵化, 人工孵化雖可提高育成率與縮短繁殖時間間隔, 但除非人工孵化技術非常優秀, 將來小魚長大後, 膘有問題(趴趴魚), 或鰭形尾柄等畸型的機率也會升高. 有些同好認為畸型與近親繁殖有關, 但大部份狀況常是人工孵化技術不好, 站長曾近親繁殖蘇利南金眼至第五代, 完全沒有畸型魚出現. 人工孵化多是將有卵的甕放在裝有原缸水的燒杯中進行, 甕口向上並用風管垂入甕中打氣使水稍為流動, 打氣量每秒一顆氣泡或以下, 如要防止魚卵發霉可加一滴治療霉菌的藥 (進口品牌通常藥效較溫和可*) .
第二種是站長常用的方法, 判斷母魚是否已生不用看甕裡的卵來判斷, 只要母魚體色變得很黃, 發現腹部忽然凹陷, 通常在當天早上或前晚就已生了. 此時可開始計算天數, 兩三天孵化再加上消化卵黃囊需三四天, 母魚通常一周會帶剛會游的小魚離開甕去學習生活, 這時就可以利用小魚還群聚的時機, 將甕連小魚一起取出,
第三種是將小魚留在缸中讓母魚帶, 這種狀況的育成率與缸中成員有極大關係, 雖然育成率不高, 不過這卻是有最多觀察生態樂趣的方法.....
前兩者在取出小魚後, 飼主照顧小魚兼代母職會較辛苦, 食物以孵豐年蝦苗最為方便, 餵食過量通常是養不活小魚的最大的原因, 所以餵豐年蝦苗需要一點一點加, 等每隻小魚的肚子都成橘色且飽鼓就該停止, 隨著了解小魚的消化速度經驗累積, 就可餵多一些, 數量可估算于一兩小時內食畢. 一天餵二至三次, 餵食次數太多不見得小魚會長得比較快, 水質良好亦是重要關鍵, 孵豐年蝦苗的方法可改變蝦苗在淡水中存活的時間, 這也與一次能餵食多大的量有關.
取出幼魚後養成小魚的容器, 一般有兩種方式, 是500ml ~ 2000ml 的透明容器(如燒杯) 或 4~5L附氣動過濾海棉的小魚缸.
前者操作需較精準, 不過可節省空間, 餵食與換水是養大小魚的關鍵, 許多人沒辦法把幼魚順利帶大都是因為水中廢物濃度過高所致, 前者的操作, 站長通常是一天餵食兩次, 餵食完後的兩三小時等小魚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