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鱼礁成为鱼儿的乐园
利用混凝土构件、石块、废旧车船、废旧轮胎、竹木材料等制成的人工鱼礁,却成为鱼儿的乐园。记者日前从深圳市农林渔业局获悉,深圳杨梅坑人工鱼礁经过两年试点取得显著成效,下月杨梅坑人工鱼礁建设项目将正式启动,计划在原试点基础上增加建设海域面积2.65平方公里。
根据规划,2007年杨梅坑人工鱼礁区全部建成后,将成为深圳第一个海底生态公园,届时人们可以借助潜水工具深入海底观光旅游,与光怪陆离的海洋生物近距离接触。
废旧物海底建成鱼乐园
据深圳市农林渔业局海洋与渔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人工鱼礁的礁体一般以竹木、石块、混凝土、瓦管、玻璃钢、钢材、塑料、轮胎、废旧车辆、废旧渔船等原材料制成,礁体长宽高均为4米,相当于一间大房子。海水深度大约14米,礁体成批投入海底后,将形成一个人工鱼礁群。据介绍,杨梅坑试点人工鱼礁区规划面积为1平方公里,投入640个总共2万立方米的礁体,分为5种不同结构,适合不同鱼群栖息。
整个试点礁区设计以保护恋礁性鱼类为主,以形成“鱼群效应”,为众多底栖性鱼类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和活动空间。
据悉,经两年试验表明,试点礁区的建设已成效显著,人工鱼礁投放后,大大保护了杨梅坑海底的生态环境。
深圳市渔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该海域海底拍摄的图片显示,礁体表面生长着茂密如林的附着生物,构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孔隙、洞穴,为多种鱼类的生长提供了理想场所;也为许多黏着性鱼卵、乌贼卵等提供了附着和孵化场所,周围成群的鱼在游来游去。
“海洋牧场”可供潜游观光
据深圳市海洋与渔业服务中心的专家赖伟春介绍,杨梅坑人工鱼礁试点成功后,深圳计划在杨梅坑、鹅公湾和西涌建设3个人工鱼礁区,规划面积共16平方公里,投放礁体32万立方米。
其中包括生态公益型人工鱼礁和准生态公益型礁区,生态公益型人工鱼礁将建设成“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准生态公益型人工鱼礁区将限制开发利用,用于发展海上休闲旅游业。
据介绍,今年底,杨梅坑人工鱼礁建设项目将正式启动,在原来试点面积基础上扩大建设海域面积2.65平方公里。为丰富渔业资源,深圳将每年还结合休渔期间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投放恋礁型鱼类、优质底栖贝类及大型藻类等。
到2007年建成后,杨梅坑人工鱼礁区将鱼虾成群,相当于“海洋牧场”,形成游钓场和潜水区,成为海洋物种丰富的海底生态公园。届时市民可在海上垂钓,也可潜入海底观赏鱼群。
名词解释:
人工鱼礁是通过人工在海中投置构造物,以改善海洋环境,营造海洋生物良好的环境,为鱼虾贝提供繁殖、生长发育、索饵等的生息场所,达到保护、增殖和提高渔获量的目的,相当于海上的“植树造林”。
目前,国际上投放的礁体材料主要有水泥框架、废旧轮胎搭成的模型和废旧渔船3种。这些礁体投放到海里以后,就会有贝类和微生物附着在表面,吸引鱼类过来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