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电 新疆的湖泊绝大部分属于内陆湖,原生物种在水体构成和谐生态系统。20世纪90年代,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新疆开始引进日本池沼公鱼,这种鱼繁殖能力强,经济价值高,几乎全部出口日本,从1991年到现在累计创造了上亿元的财富。这种银鳞闪烁的小鱼被当作致富的“财神”。
与此同时,全国最大淡水湖--博斯腾湖、新疆最早的渔业基地乌伦古湖的土著鱼种日渐衰落,个别鱼种甚至濒临灭绝。由于池沼公鱼大量食用其他鱼类的卵,造成湖中原生鱼类急剧减少,成为土著鱼类的“终结者”。博斯腾湖的原生鱼种已基本消失,大头鱼(学名扁吻鱼)种群岌岌可危,现已跻身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行列。
引进一个外来鱼种,不仅仅要评估经济价值,同样需要进行对原生环境可能改变、改变可能带来的后果的研究。水体尽管是与空气不同的两个生活空间,但同样是我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同样是我们需要保护的家园。
欢天喜地引“财神”
1991年,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产局牵头,福海县从我国东北引进了池沼公鱼的鱼苗。当时只花了一万元钱,就引进了4000万枚发眼卵(即已经可以看见眼睛的鱼卵胚胎,这种鱼卵容易成活)。
新疆福海县水产局局长刘军说,当时这种鱼因其经济价值高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引进这种鱼,一是可以把其作为福海境内乌伦古湖原有鱼种白斑狗鱼和五道黑鱼的饲料,增加经济价值较高的狗鱼和五道黑鱼的产量;二是作为商品鱼本身,它也可以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这对边远落后的西北地区来说是个不小的诱惑。
“外来客”非常适应乌伦古湖的水性,经过不断繁殖,两三年后就已效益初显。1995年后这种浑身上下银光闪闪的“小鱼军团”开始不断壮大,每年可给当地带来四五百万元的收益。
无疑令当地人欣喜若狂。一时间,新疆其他地区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纷纷前来取经,引进这种小“金鱼”的,就有全国最大的淡水湖--博斯腾湖。
据了解,池沼公鱼最早产于日本,后来到了中国的东北。据说日本由于水质污染等原因产量降低,而东北和西北天然优良的水质非常适合池沼公鱼的生长。由于它的繁殖能力强、经济价值高,而且几乎百分之百地销往日本,当地人把这种银鳞闪烁的小鱼当作致富的“财神”。
博湖县水产局局长李冰说,这种鱼能够给我们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对增收起了很大作用。当地的蓝翔水产公司就是靠开发池沼公鱼出口日本,每年给当地带来1000多万元的收益。
“这是一个优良品种”,原新疆水产学会副秘书长、池沼公鱼课题的第一任负责人解放说:“这是新疆惟一能出口到日本的鱼种,占日本市场40%至60%的份额。”新疆水产部门近期还准备将其申报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
财神灭了土著的“根”
很快这桩看似美满的“姻缘”引起当地人的恐慌。乌伦古湖的渔民们发现,“小鱼军团”不断壮大,而本地鱼却越来越少,过去“用水桶随便一舀,就可以打出半桶鱼来”的时代就像是神话。
今年47岁的渔民李国华祖上三代都是渔民,他自己从17岁开始在乌伦古湖打渔。据他回忆,20世纪60年代的一次冬捕,一网可捕80多吨大鲤鱼,现在一网能捕十几吨已是很罕见的事了。“这种鱼厉害,它能灭掉其他鱼的根呢!”李国华忧心忡忡地说。
池沼公鱼有一个习性,爱吃其他鱼的卵。池沼公鱼性成熟早,繁殖能力很强,自身的排卵期比较靠前,一般在五六月份产卵,而乌伦古湖其他鱼的排卵期在七八月份。这时候的池沼公鱼正值生长旺盛期,大量食用其他鱼的卵,造成湖中原生鱼类急剧减少。而且,它还与其他经济鱼类的幼鱼争夺饵料。鲤鱼等幼鱼一般以浮游生物为生,而池沼公鱼终生吃浮游生物,压缩了其他鱼的生存空间。新疆独有的大头鱼以前在博斯腾湖很多,七八年后才性成熟,自身生长周期长,鱼卵又成了其他鱼的饵料,因而生存更显不易。
福海县水产局局长刘军说,如今乌伦古湖的原生鱼,如小白条、五道黑等已经面临灭绝。2003年农业部开展拯救行动,在福海县建立了乌伦古湖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农业部每年投入300万元,当地自筹70万元,加加对当地野生鱼类的研究、繁育和放养,加大湖区其他鱼种的投放量。
博斯腾湖也未能幸免。作为全国最大的淡水湖,博斯腾湖的原生鱼种已基本消失。博湖县水产局局长李冰说,如今博斯腾湖基本上没有原生鱼了,大头鱼(学名扁吻鱼)种群岌岌可危,人称“水中大熊猫”。
池沼公鱼成了不折不扣的土著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