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传言也随之而来。2004年10月,渔民像梳头一样在江里上下穿梭了近20天,却仍然没有见到中华鲟的踪影。为此,中国三峡总公司累计投资达3734万元左右,支持中华鲟研究保护基地的建立和保护工作。中华鲟研究所逐渐掌握了中华鲟的捕捞、蓄养、催产、授精、脱粘、孵化、暂养、培育、放流等全套技术体系。该所共向长江、珠江放流多种规格中华鲟近500万尾左右。2006年5月20日,葛洲坝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又举行了万尾大规格中华鲟、胭脂鱼放流活动,3.1万尾、平均体长30厘米的中华鲟幼鱼重回长江。目前中华鲟研究所还人工繁育了20多尾15岁左右的中华鲟。因此,目前“中华鲟灭绝的可能性将非常小”。
王丁在20余年的科研实践中,发现各级官员乃至老百姓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加强。王丁认为,政府应对各类破坏生态的违法生产活动加大打击力度,对污染物排放采取更强有力的限制手段。更重要的是,由于现在长江生态保护涉及航运、水利、环保、农业等多个部门,各方职能不一,必然存在行政意志和利益的博弈。他希望国家成立一个长江流域管理的专门机构,统筹各个部门的工作,其总职能便是协调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的矛盾。(记者 田豆豆)
科考39天不见白鳍豚 洞庭最珍贵居民恐已灭绝
白鳍豚和江豚,同被描述为“中国长江独有的物种”
12月17日,东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蒋勇在电话里向记者证实,12月8日,一头江豚被发现搁浅在东洞庭煤炭湾的湘江航道边,已死亡。
为麋鹿白鳍豚营造环境 天鹅洲农民撤离保护区
11月6日至12月13日,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和瑞士白鳍豚保护基金会等联合组织了2006长江淡水豚类考察活动。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和瑞士等6国的鲸类专家乘科考船从武汉出发到上游宜昌,沿江而下到达上海又回到武汉,在来回3400公里的长江干流的水域内寻觅白鳍豚的踪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白鳍豚,这一被誉为“长江女神”、“水中熊猫”的珍稀水生哺乳物种竟遍寻不获,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王丁博士忧心忡忡地说:“现在我们已经无法估计或判断目前长江到底还有多少白鳍豚存在。”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