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嘉鱼县鱼回鱼协会会长杨宏才显得忧心忡忡,《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后,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将对当地农户分散生产和经营的传统养殖模式产生巨大冲击。
嘉鱼县是湖北省的水产板块县,当地农民收入有1/3来自水产养殖。其中斑点叉尾鱼回更是嘉鱼县的一大特色,种苗繁育占到全国80%的份额。鱼回鱼产业还带动当地运输业、服务行业的发展,实现增收2个多亿,解决3000多人就业。
老杨说,如此庞大的产业,20年来一直是各家各户分散生产经营。这一模式有其优势,弊端也很明显。就拿收购环节来说,加工企业一般都是和协会签订集体合同,要求的标准也是统一的。新法颁布之后,将实行市场准入制,质量一票否定制。若是一条成鱼检测有残留,那么整个协会所辐射地区的鱼产品都将遭到市场封锁,这也意味着该地区的鱼回鱼养殖将遭到毁灭性打击。
虽然,协会与每个养殖户签订了协议,出了事情,可通过“追溯制度”追究出问题养殖户的责任,查出问题根源。然而养殖进程这么长,情况千差万别,谁又能保证哪家养殖户不出错呢?更令人担心的是,大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和嘉鱼县一样面临考验的还有潜江市熊口镇。今年该镇按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将渔民饲养的叉尾鱼回订单收购后,经过深加工全部出口到欧美各国。
“只要检测没有问题,我们亩平纯收入将达到3000元,农户每亩可增收1800元,但如果达不了标,我们将血本无归。”熊口镇农办主任涂昌华不无担忧地向记者坦言,目前他最担心的就是用药管理和环境治理上出现什么纰漏。
莫让千湖之省有隐痛
新法实施后,市场准入门槛更高了,检测标准更严了。这是从事水产行业人士的普遍感觉。如何适应这一新形势要求?各地应对的办法还真不少。
素有“湖北河蟹第一乡”之称的洪湖市滨湖办事处,新法的实施似乎对他们并没有什么影响。他们的河蟹不但没有受到市场冲击,相反卖得比以前更火,新蟹往往是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订单更是络绎不绝。
对此,滨湖办事处副书记曾令旗颇有感触地表示,这都得益于他们对河蟹养殖质量的严格把关,早做预防。 前年,镇里成功注册商标“洪湖清水”,并获绿色食品标志认证。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他们的河蟹身价倍增。
曾令旗说,为实现真正的清水养蟹,打响品牌,办事处投入专项资金在辖区内建起了5个电力排灌站,专供养殖户每周2次彻底换水,真正清水养蟹,力争达到基本不用鱼药的目的。除此之外,办事处还成立协会,帮助养殖户跑技术、跑市场,实行全程指导。
加大对渔药的控制和管理力度,是新法一个具体要求。在鄂州市长港镇,记者在渔药经销商李福学的门店看到,他的药品进出登记台账上对每天出货、出售的情况记录十分细致。他说,鱼药是水产养殖的第一道关口,如今的经营户千万不能卖禁售农药,挣黑心钱,一旦出了问题,就会毁了一个地区的水产业。
日前,记者从省水产管理办公室、省畜牧局共同举办“动物诊疗许可证制度培训班”了解到,今后凡是鱼药经营企业、鱼药生产企业、售后服务人员以及其他相关技术人员必须持有动物(水生生物)诊疗许可证,才能在省内从事水产病害防治的相关工作。这一规定也许能较好地防患于未然,使我们的千湖之省少一些隐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