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这艘现代化海洋科学调查船有个美丽的名字———“
北斗”号。说起这艘船,黄海所赵宪勇研究员感叹道:“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圆满完成,“北斗”号调查船功不可没啊!”
在海洋科学调查领域,“北斗”号威名赫赫。这艘全长56.2m,总吨位1165t,主机功率2250马力的调查船,是挪威王国政府于1984年赠送给我国,由黄海水产研究所使用的现代化渔业与海洋科学调查船,20年来载着我国的科技人员,驰骋于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以及北太平洋等广大海域,航程40多万海里,承担过10余项重大科研调查任务,取得了多项重大科技成果。
在驾驶舱里,记者见到正在忙碌的张船长。船长及相关人员向记者详细讲解了船上的主要设施,并进行了示范。他说船上装备有先进的导航仪器、可变螺距推进器和艏尾两部侧向推进器,操作灵活,定位准确,可在全球冰区以外的海区进行海洋生物资源及其他海洋科学调查。
在赵宪勇的指引下,记者参观了渔业声学仪器室、理化环境实验室和鱼类生物实验室,见到了国际先进的海洋生物资源调查用SIMRADEK500/BI500回声探测积分系统和声学数据后处理系统,鱼类资源取样用底层拖网、变水层拖网以及网具监测系统,温盐深剖面仪(CTD),底栖界面采集器(MIDICOR鄄ER)以及浮游生物连续采集器(CPR)等主要调查仪器设备。
对于记者这样的门外汉,在“北斗”号上一番走马观花,自然难以参透其中的科研“玄机”,但“北斗”号上先进的仪器设备及一流的管理记者却不能不竖起大拇指。赵宪勇研究员说:“‘北斗’号调查船为海洋科学考查提供了理想的海上平台,是名副其实的海上流动实验室。”
赵宪勇研究员带着记者边走边看,他介绍说,采用声学方法进行渔业资源数量评估调查是“北斗”号的独特之处。“北斗”号调查船服役以来,先后在我国黄海、渤海、东海、南海以及北太平洋等海域开展近海与远洋渔业种类资源调查、大海洋生态系调查、国家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勘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等十余项重大科研项目的海洋调查任务,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和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其中“鳀鱼资源、渔场调查及鳀鱼变水层拖网捕捞技术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白令海和鄂霍茨克海狭鳕渔业信息网络和资源评估调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为我国海洋渔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以及维护国家权益做出了重要贡献。1999-2004年间“北斗”号承担起973项目“东、黄海生态系统动力学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绝大部分海上调查任务,共进行多学科大面整体调查、鳀鱼产卵场与补充机制主题调查、鳀鱼越冬场形成的物理机制主题调查、中华哲水蚤种群动态和度夏策略主题调查26个航次,累计航程38712海里,调查天数323天,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现场观测数据与资料,为项目的圆满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赵宪勇研究员自信地告诉记者:“‘北斗’号将为实现黄海水产研究所的发展目标,为我国海洋科技和渔业的发展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