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烟台市开发区套子湾近海养殖区。
由山东省捕捞生产管理站、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共同承担的牙鲆鱼标志性放流活动正式展开。
上午10时,12000尾佩戴着特殊标志牌的小牙鲆鱼苗欢蹦乱跳地跃入海中。
鱼苗身上标有电话号码
9月13日上午,记者在烟台开发区天源育苗场见到了这批长5厘米至10厘米、身负重任的小牙鲆鱼苗。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一尾尾健康的小鱼挑选到盆中,然后开始为它们佩戴标志牌。这些标志牌都是特制的,分为黄、蓝、红色,一厘米见方。工作人员将线绳穿在经过严格消毒的针上,然后开始为小鱼上牌。“这种线是手术线,细而结实,对小鱼没有伤害。”工作人员用针线穿过小鱼的背鳍基部,然后测量其全长、体重,然后挂上标志牌。
这些鱼在车间暂养3天时间,其间进行抗生素治疗创伤,伤口愈合后,运到指定海域放流。记者看到,标志牌上标有电话号码及编号,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为了将来回捕后搞科学研究用的。
9时30分,已经上好牌的小牙鲆鱼苗经过严格的检疫后,被装进特制塑料袋中。为了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窒息,工作人员向每一个袋中打足氧气,用保鲜箱封闭。
万尾鱼苗放归大海
烟台开发区套子湾海域滩长水浅,泥沙质海底,特别适合牙鲆鱼生长。“以前搞过加吉鱼、黑鱼等鱼种的增殖放流。这些鱼难成活,活动范围也大,不恋家,效果都不很理想。”负责此次标志性放流的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主任吕振波说,“牙鲆鱼生长在哪里就生活在哪里,从不往别处跑,这是选择这个鱼种放流的主要原因。”
10时整,载着鱼苗的小渔船驶进离岸边2海里左右的海水养殖区内,工作人员先测定放流的经纬度、海水深度及温度,然后打开袋子,将小鱼撒到海里。这些小牙鲆鱼活泼好动,一沾水就没影了,12000尾小鱼苗放归大海只用了10分钟。
“这些小鱼用不到一年就能长到20厘米以上,放流海域正好在养殖区内,能给这些小家伙提供丰富的饵料,这里是它们生活的乐园。”吕振波说。
回捕一条成鱼赠150元
“这些鱼放流后,渔民回捕一条成鱼,就能获赠150元。”负责标志放流项目的山东省捕捞生产管理站副站长王云中介绍说。王云中说,放流后的一段时期内,放流海域将设立保护区,禁止一切渔业作业。他拿出一张宣传画,上面承诺,如果回捕到一条带有标志牌的成鱼,及时拨打0535-6958163或者13356912036和相关部门联系后,将会获得每条150元的赠款。
“实施有偿回收,这是我们鼓励渔民提供标志放流线索的重要办法。”王云中说,回收时需要收集标志牌编号、标志鱼捕获时间、标志鱼捕获海区的经纬度、标志鱼全长及体重等生物学指标。
为了使此次标志放流能够收到预期效果,有关部门制作了4000张宣传画,分发到莱州、龙口、招远、蓬莱、长岛、威海等地的渔村。据介绍,2006年将进行三次回捕调查,放流完成一个月后(9月底),在放流海域进行第一次拖网试捕调查,第二次、第三次调查分别在10月底和11月底进行,调查站位主要根据牙鲆鱼索饵、越冬的洄游路线设置。
王云中说,回收标志鱼可以通过回收地点了解放流鱼种的活动范围,为放流提供地理数据,而根据回收的数量和质量,可以对放流鱼种的成活率、健康状况及回捕率进行科学研究。
鱼类放流势在必行
王云中说,近年来,随着捕捞力量的加大和海洋环境的恶化,主要经济生物种类逐年减少,许多传统的主要经济鱼类濒临灭绝的边缘。
“修复渔业资源,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人工增殖放流。”王云中说,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日本、韩国、美国和我国台湾等渔业发达国家与地区陆续将渔业资源修复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其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并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我国沿海省份也先后启动渔业资源恢复工程,并已取得显著经济和生态效益。
从2005年至2020年,我省开始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仅今年以来,就放流各种海洋物种9亿尾,其中牙鲆鱼330万尾、中国对虾2.6亿尾、日本对虾2.6亿尾、海蜇9600多万头、梭子蟹1.4亿只、大竹蛏苗2800多万粒。增殖品种之多、规模之大,均居全国之首。此次12000尾标志性牙鲆鱼苗放流活动,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的一次鱼类标志性放流,将对我省人工放流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
◆相关链接
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近期目标为:到2010年,每年增殖重要渔业品种的苗种数量达到100亿尾(粒)左右,底播增殖面积达到30万亩以上。生态养殖面积达到水产养殖总面积的70%。
中期目标:到2020年,每年增殖重要渔业资源品种的苗种数量达到200亿尾(粒)以上,底播增殖面积达到10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