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肌肉,使皮肤与肌肉坏死崩解。
表层的菌丝则向外延伸,形成如棉絮状的覆盖物,并于末端形成孢子囊,放出游孢子到水中,经由水而传播各处。
[症状与诊断]
症状:
1感染部位形成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
2.病变部位初期呈圆形,后期则呈不规则的斑块,严重时皮肤破损肌肉裸露。
3鳃组织亦会被侵犯感染,造成死亡。
诊断:
1观察体表棉絮状的覆盖物。
2病变部压片,以显微镜检查时,可观察到水霉病的菌丝及孢子囊等。
3霉菌种类的判别需经培养及鉴定。
[治疗与预防]
治疗:
1福尔马林(formalin)
100~250ppm,流浴1小时。
2食盐
1~1.5%,20~30分钟。
食盐4/万 小苏打4/万 合剂洗浴1小时。
3孔雀绿(malachite gree)
人工繁殖后的亲鱼立即用1/15000浸10—30秒。产后亲鱼(每5天)和鱼种1ppm 1小时、4ppm 30分钟。孵化中的鱼卵每3天用5ppm流水洗浴1小时。使用于禁用。
4发生细菌性混合感染时需配合抗生素治疗。
预防:
1鱼卵可用孔雀绿或碘剂消毒。
2鱼苗避免过度拥挤,造成紧迫及体表受伤。
3筛选移池时小心操作,减少受伤,必要时于移池后以富来顿(Furazolidone)等消毒,防止伤口发炎。
10小瓜虫病(白点病)
[病原] 为多子小瓜虫。
[症状与诊断] 多子小瓜虫寄生于虹鳟体表、鳍条、口腔、眼球和鳃。寄生部位呈现1毫米以下的小白点症状。寄生于眼球,可使眼球混浊、发白。在鳃上寄生,引起鳃上皮细胞增生,粘液分泌增多,鳃丝粘着、糜烂,小瓜虫以上皮细胞和血液为营养。也可吞噬鳃小片,炎症影响鳃的呼吸作用。病鱼常侧身磨体,表现不安,食欲减退,出现死亡。
[流行与危害] 主要危害虹鳟稚鱼,该病流行广,是常见病,感染率高,危害性大。发病水温在10℃以上。
[预防与治疗] 2ppm孔雀石绿和1/40000福尔马林洗浴40分钟,2ppm孔雀石绿洗浴1小时,500ppm福尔马林洗浴15分钟。1%食盐洗浴1小时。
11三代虫病
[病原] 鲑三代虫,虫体0.5毫米大小,无眼点,体前端有一对头器,后端为固着盘。固着盘中有大锚钩一对,周围有边缘小钩8对。
[症状与诊断] 常寄生于尾鳍、臀鳍和背鳍上。寄生鱼体躯干时,常侧身磨体,呈不安状。寄生鳃部时,鳃肿大,鳃盖外张,鳃丝呈暗黑色,鱼体发黑,消瘦。严重时不摄食,离群独游。鱼种和成鱼寄生后体表分泌粘液呈灰绒毛色。
[流行与危害] 主要危害鳟鱼稚鱼,其次危害当年鱼。饥饿和营养不良易患此病。全国各鳟鱼场均有流行,几乎每年稚鱼都患此病。许多渔场的鱼苗成活率取决于鱼卵的种质质量、开口饲料质量以及三代虫病防治的有效性。
[预防与治疗] 250ppm福尔马林洗浴1小时,500ppm福尔马林洗浴15分钟,30ppm晶体敌百虫洗浴1小时,20ppm晶体敌百虫和12ppm面碱合剂(晶体敌百虫:面碱为1:0.6)洗浴40分钟。
12复口吸虫病(双穴吸虫病、白内障病)
[病原] 属复殖吸虫的湖北双穴吸虫,倪氏双穴吸虫、匙形双穴吸虫的尾蚴。
[病原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欧鸟肠中,成虫卵随粪便落入水中,经3周孵出毛蚴,毛蚴在水中游泳钻入第一中间寄主椎实螺体内发育成胞蚴,胞蚴产生尾蚴逸至水中。尾蚴浮于水上层,鱼类经过时即叮上鱼体,钻入体内,进而钻进血管移至心脏,进入眼球,在水晶体内经1个月发育成后囊蚴。鸟吃病鱼后后囊蚴在鸟肠中发育成成虫。
[症状与诊断]病鱼运动失调,头部充血,表现为脑室及眼眶周围呈鲜红色。眼球水晶体混浊,出现白瘴。严重者水晶体脱落。病鱼体黑而瘦。
[流行与危害]在山东、山西、
黑龙江某些鳟渔场流行。
[预防与治疗]此病药物难起作用。只能从切断生活史的某一个环节入手,如驱赶欧鸟,鱼池罩网,消灭中间寄主椎实螺等。亦可用0.7ppm硫酸铜或0.5ppm硫酸铜和0.2ppm硫酸亚铁泼洒连续2次可杀灭椎实螺和池中尾蚴.
13营养性疾病
我国养殖鳟鱼常见的疾病除了因为水质环境不良或病原感染所引起外,营养性疾病也是另一个常发生的疾病,营养性疾病除了造成生理代谢的异常外,也会影响到鱼只的抵抗力,易受细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