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口美国的罗非鱼原条鱼1.38万吨,占其市场份额的47.2%,罗非鱼片2.09万吨,占74.6%。2005年1月~9月共出口美国4.78万吨,出口额1.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又有所增长。
罗非鱼的国内市场 近五年来,在罗非鱼及其加工产品出口增量的带动下,我国罗非鱼养殖业得到快速成发展,许多地方都将其作为“一条鱼工程”加以扶持,致使总产量大幅上涨,2005年已达104万吨。但出口能力已相对较弱,目前我国在美国和欧盟注册出口厂家只有30家左右,其中主要是对美国出口,欧盟市场正在形成过程中,出口量还不是很大,相对而言,出口量的增长远远小于养殖产量的增幅,因此,大量的产品只能在国内市场上消化,从而形成了相对过剩的局面,致使2006年罗非鱼的国内消费价格一路走低。
2005年,国内水产品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约为6%,全年水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增长率为4.7%,淡水产品价格增长7.9%,其中淡水鱼增长6.2%。在全部水产品大类中,只有罗非鱼的价格呈一路下跌趋势。在2005年全国水产品价格转降为升的态势中,罗非鱼的价格却从8月份的18.3元/千克下跌至2006年1月份的12.7元/千克,跌幅达31%,今年1月比上年同期下降15.4%,2月份又比上年同期下降17%。一二月份是罗非鱼的生产淡季,又属消费旺季,而罗非鱼的价格不升反降。2005年7月份,罗非鱼与草鱼的价格比为1.76∶1,至2006年1月份下降为1.44∶1,下降22%。2006年,罗非鱼的这一市场状况更加突出。
产业化现状
随着海水鱼类资源量的下降,尤其是鳕鱼资源的下降,造成全球鳕鱼价格的上升,而且供不应求,因此,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正在寻找鳕鱼的替代产品,罗非鱼也就越来越受到重视,消费量逐年增长。目前,法国、荷兰、英国、日本的罗非鱼市场正在形成过程中,而美国的市场已基本发育成熟。
随着国际罗非鱼及其加工产品市场的发育,我国的罗非鱼出口在近几年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这种势头的带动下,原来一直是养殖业单独发展的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在不到5年的时间内,全国就建起了罗非鱼加工厂30多家,年加工生产能力超过50万吨原料鱼,主要集中在广东、海南、广西、福建,江西等地也有几个罗非鱼加工厂在建设中。另外,随着出口的强势增长,越来越多的经营企业开始经营罗非鱼及其加工产品的出口,目前在欧美已注册了30多家。相对于罗非鱼加工业而言,其饲料工业较为成熟,专用饲料质量也较高,饲料系数在1左右,供应量也很充足。目前,多亲鱼选育、优良种苗繁殖、饲料加工、养殖生产、产品加工等整个产业链条全部形成,以加工出口企业为龙头的产业化组织也在快速发育过程中,养殖生产者的社会化组织程度不断提高。这主要得益于罗非鱼的养殖区域集中,加工企业布局集中。
但目前我国罗非鱼产业化仍面临许多问题,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出口产品单一,缺乏品牌优势。我国出口的罗非鱼以冻原条鱼为主,且规格偏小,价格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鲜鱼片和冻鱼片的出口量不大,附加值不是很高。二是缺乏自主出口渠道。近几年,罗非鱼的加工出口发展较快,已成为水产品出口的热点,但主要是依托外商出口,这种代加工出口的方式有着较大的局限性,即不利于扩大出口,不利于国内企业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而且附加值的一部分外流。三是出口存在恶性循环性竞争问题。我国罗非鱼的出口开始较晚,信息不畅,客户较少,大多数企业间存在着压价出口问题,形成恶性竞争态势。虽然近几年为改变这种状况,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牵头成立了罗非鱼分会,在行业自律、协调出口、统一对外方面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相对于产业发展要求还有很大距离。四是缺乏完整的质量认证体系。近几年,各级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加大了养殖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相继建立起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制度,加工出口企业也强化了加工产品企业自控能力建设,加强了产品的质量检验和检测,但因原料鱼来自于千家万户,质量水平不一,令人担忧。此外,还有产业规模小、养殖模式不尽合理、组织化程度低和产品品种少等问题。
推进产业化的措施
为确保我国罗非鱼产业的健康发展,应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其产业化。
大力发展罗非鱼产业化组织 在罗非鱼主要养殖和加工区成立以加工出口企业为龙头,集料加工、规模化养殖企业、良种场及苗种生产企业等有关企业参加的行业协会或专业经济技术协作组织,定点饲料和苗种供应,集中加工出口,提高该产业的社会化组织程度,加强行业自律,确定并保持合理的生产规模,平衡养殖与加工产量及利润点,以取得最大化和稳定的规模与综合效益。
建立产品检测与质量自控体系 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体系,并强化产品质量自控工作。苗种生产与养殖生产企业内部建立以HACCP为主要模式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并建立健全养殖产品质量“可追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