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上午,风和日丽,苏州市水产研究所人工早繁的第三批鳜鱼苗开始销售。通过预约,周边地区的鳜鱼养殖户这天一早就守候在研究所的温室门口。研究所所长张伟明告诉记者,每年的“五一”前后是研究所销售鱼苗的旺季。因为这个时间段里温室内外温差很小,有利于提高鱼苗进塘后的存活率。“今年,研究所通过人工早繁的技术一共繁殖了500万尾以上的鳜鱼苗,都将集中在这10天左右的时间内销售一空。”
鱼苗装袋先吸氧
走进温室,七八个直径5米的圆形环道呈现在记者面前,环道内养殖的就是即将出售的鳜鱼苗。要将鱼苗从环道内取出,只要打开环道的阀门,鱼苗就会顺着水流游进网箱。工作人员用碗连水带鱼舀进一只只透明的尼龙充氧袋,充氧后迅速扎紧袋口。
张伟明介绍,“袋中水与氧气的体积比在1:5左右,能给鱼苗提供足够10小时以上的氧气量。”装好鱼苗的尼龙充氧袋两只套在一起,透过这两层塑料薄膜,可以清晰地看见这些已经孵化20天左右的鳜鱼苗在袋中悠闲地游动着,远远看去就像一条条小蝌蚪;再仔细一看,一条条“小蝌蚪”身上黑白分明,小小鱼腮一开一合,很有鳜鱼的样子了。
“土办法”数鱼苗
四个环道中的水被逐渐清空,所有的小鳜鱼都被一一分装进袋。几百个尼龙充氧袋整齐地排列在环道中间,非常壮观。前来购买鱼苗的养殖户们围着这些尼龙充氧袋,低声讨论着什么。张伟明告诉记者,他们正在推选一名代表,这名代表将对这些装有鳜鱼苗的尼龙充氧袋进行抽签。用碗分装的时候,每袋的小鳜鱼数量都不可能一样,而在出售的时候,也不可能一个口袋、一个口袋地去数袋中的鱼苗数量。
那怎么计算袋中鱼苗的数量呢?只有确定一个标准数,这个标准数并不是研究所说了算。多年来,研究所和前来购买鱼苗的养殖户形成了这样一个约定俗成的计算方法:将所有装有小鳜鱼的口袋编上号码,由前来购买鱼苗的养殖户们推选一名代表,代表任意选择两只口袋,将这两只口袋的号码与研究所工作人员选择的两只口袋的号码分别相加,得出两个数字,这两个数字再减去201,得出两个号码。这样,当天袋中鱼苗的标准数量就由这两个口袋中鱼苗数量的平均数决定。“所有的养殖户都希望能抽出数量最少的一袋,我们希望抽出最多的一袋,只有这种方式最公平。”张伟明说。
沈飞是吴江市松陵镇的鳜鱼养殖户,这次前来购买鱼苗的数量是15万尾,占到这批鱼苗数量的四分之一。一番推让后,沈飞担当了这次的代表。他站到了环道上面,眼光在几百只尼龙充氧袋上转了一圈,选了两只,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也选了两只。经过一番计算后,进入计数流程的两只尼龙充氧袋的号码是67号和197号。工作人员将袋中的小鳜鱼倒进大网箱,一碗5尾、一碗5尾地数,“67号1735尾,197号1710尾。”工作人员报出数字……最后,研究所和养殖户协商,这批鱼苗就按每袋1700尾计算。
飞机空运也有风险
知道了每个袋中的鱼苗数量,接下来的销售过程就很简单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沈飞告诉记者,他养殖鳜鱼已经8年了,因为本地鱼苗紧张,一直在广东进货。今年,考虑到运输成本等因素,他决定在研究所进货,养到5厘米左右后再出售给其他养殖户。
沈飞说,“鳜鱼苗从1厘米养到5厘米,技术要求最高、风险最大、利润也最高。有几年,我从广东进鱼苗,需要空运。飞机这东西,吃不准,碰上晚点或者机场出来交通堵塞,鱼苗缺氧死亡,一下子亏几十万很正常,全军覆没的情况也遇到过。但是养好了,赚得也多。1厘米的鳜鱼在这里的进价是0.18元一尾,广东那边还要便宜一些,20多天后养到5厘米以上,价格最低也要0.5元一尾,1元多一尾也卖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