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是放养鱼种的最好季节。因为这段时间水温较低,鱼的活动力稍弱,而且鱼体结实、鳞片紧密,拉网、捕捞、运输不易受伤,这样可提高鱼种放养的成活率,一般鱼种放养最迟不超过二月底投放结束。鱼种放养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鱼种质量
成鱼饲养中对鱼种的要求是:种类齐全,数量充足,规格合适,健壮无伤。具体的选择标准为:同种同龄的鱼种,规格一致、体长体重相差无几,背部肌肉厚,色泽鲜明,鳞片鳍条完整无损,游泳活泼正常,溯水性强,离水后放在盆中鳃盖不张,尾不弯曲,跳动不止,体表没有伤痕和寄生虫寄生。凡不符合上述条件者为不良鱼种。
二、消毒
有的养殖户在投放鱼种时根本不消毒,结果发病率高,到时用药防治效果又不好,其实只要做好鱼种的消毒工作,在预防鱼病方面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鱼种消毒时要注意三点:①药物要现配现用,配药要用清水,忌用肥水,药物浸洗时要避免阳光直射o②药物剂量要准确,避免药量不足或用药过量。③浸洗时间要适当。发现鱼种有忍耐不住的现象时,应立即加水或将鱼种放大另一器具中。
三、时间、地点选择
鱼种下塘前首先必须严格检查清塘药物是否药效已过,方法为:在即将放鱼的池塘放入一只小网箱,可先试放几十尾鱼人塘内的网箱,观察一夜,看其活动、浮头情况有无异常,如出现焦躁不安、浮头挣扎、四处窜游等现象,说明清塘药物还有残留,不得立即投放,需待其药性完全消失后,方可放鱼。除此之外,鱼种下塘前,必须用密眼网对全塘拉网丑~2次,将塘中有害昆虫、蛙卵和野生杂鱼等可能危害鱼种的生物清除干净,确保下塘鱼种的安全。最后,鱼种下塘最好选择在连续晴天的中午下塘,此时鱼种适应最快,成活率也最高。有风天应在鱼池的上风处放鱼种,以免在下风处放养被风吹到池边致死。
四、注意温差
下塘时注意装鱼种容器的水温与池塘水温的差值不超过3~C。温差过大,应调节容器中的水温,使其接近于池水温度。用塑料袋充氧运输的鱼种,下塘时要经过“缓苗”处理,鱼种下塘时应准确计数。
我国主要养殖鱼类从它们的栖息习性来看,一般可分为上层鱼、中下层鱼和底层鱼三类,将不同栖息习性和食性的鱼混养在同一池塘中,可充分利用池塘的各个水层和饵料,与单养一种鱼相比可增加池塘单位面积的放养量,更好地发挥池塘潜力,从而提高池塘鱼产量。
一、混养类型
成鱼池塘一般都混养五六种鱼,其中以一种或两种鱼为主,称“主养鱼”,在数量或重量上占较大比例,而且是饲养管理的主要对象;其余数量或重量较少的搭配鱼类称“混养鱼”,在饲养中不作或较少专门照管,少量投饲或不投饲,依靠取食部分投喂给主体鱼的饲料或池中的有机碎屑和天然饵料生物而生长。在混养池塘中,主养鱼.对提高产量起着主要作用,但混养鱼也是池塘高产不可缺少的鱼类。主养鱼的选定主要根据鱼种来源、饲料供应和池塘条件等情况来定,如当地盛产水草、螺蚬等,采集较方便,故以养草鱼或青鱼为主;饲料来源较少,肥料来源较多,或池塘较肥,则可养鲢鳙为主;当地某——品种的鱼比较受欢迎,价格较高,也可以其作为主养鱼,根据其生活习性再适当搭配混养品种。混养鱼的选定一般依主养鱼的种类而定。例如以养草鱼为主的池塘一般多配养鳊、鲂鱼,以青鱼为主的池塘多配养鲤鱼,除以鲢、鳙为主的池塘外,其他类型的池塘一般都混养鲢、鳙鱼,鲢、鳙鱼是混养池中必备的鱼类。
二、混养比例
现在各地普遍采用的混养比例为“80:20”模式,意即在这种养鱼的池塘收获时其产量的约80%是由一种摄食颗粒饲料的、较受欢迎的“高价值鱼”所组成,而其余20%左右的产量则由被称为“服务性鱼”的鱼类,如滤食性鱼类(有利于净化水质)和肉食性鱼类(有助于控制野杂鱼类及其他竞争对象)所组成。任何一种能够摄食颗料饲料的池塘养殖鱼类都可以作为占80%产量的主养鱼。与传统的池塘养鱼技术相比,80:20池塘养鱼技术的管理比较简单,对池塘生态系统的控制程度较高,对生产的结果比较容易预测。 80:20池塘养鱼技术对环境的影响程度要比传统的养鱼技术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小得多,因为它产生的废物少得多,不会造成废物的积累,不需要换水或很少换水,它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更高。(宁波市海洋与渔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