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再度升级,交战双方一改多年来相互攻城掠地的作战方式,竞相把攻击矛头指向对方的油轮,在海湾打起了一场战争史上颇为罕见的“油轮战”。不久,美国海军的一支特混舰队也借口护航开进海湾,在海湾与不睦已久的伊朗交了火。自然,设在海湾北部的美军海上基地,就成了伊朗“蛙人敢死队”攻击的重要目标。虽然在这个基地上驻扎有包括直升机攻击队,突击队和水下爆破队在内的200
多名士兵,但说来令
人难以置信的是,担负基地水下警卫重任的,却是5
头貌不惊人的海豚(另一头海豚在到达海湾后不久染病死去)。
自从一年前,这一队海豚随25名驯养员一起被空运来到中东以后,它们就一直担负着搜寻敌方水雷和蛙人的任务。
作为美国海军苦心经营近30年的“海洋哺乳动物计划”的产物,即使和它的人类战友相比,这些海豚也堪称是一支“精锐的水下特种部队”。
一、神奇的本领
海豚是一种体躯庞大的海洋哺乳动物,它不仅皮肤光滑,而且外形呈流线型,所以它在水中的游速极快,最高游速能达到每小时42公里。海豚还有极其灵敏的声纳系统,它能毫不费力地感觉出水中物体十分微小的动静。在实验中,被蒙住双眼的海豚不仅能迅速地找到沉在饲养池底部的维生素药丸,区别池中的小铝片和小铜片,甚至对沉在110 米深海底,半径只有8 厘米的不锈钢小球,它也能靠它的声纳系统测出来。海豚的这种近乎神奇的本领,很
早就为美国海军所了解。长期以来,他们一直希望开发海豚的这种特殊本领。用于军事目的。1960年,位于加州支那湖的美国“海军器械测试中心”的几名科学家,从洛杉矶一家现已不复存在的海洋公园得到了一头太平洋海豚,利用它进行了流体动力学研究,以期能对改进鱼雷设计有所启发。这是美国海军对海豚进行的最早研究,从此拉开了“海洋哺乳动物计划”的序幕。几年后,这种研究很快就从狭小的实验池塘扩大到了公海。1964年8 月13日,美国海军在公海对一头名叫“布兹一布兹”的大西洋海豚,进行了第一次“指令试验”这头系着绳子的年幼雌海豚被放进大海后,每次都能按指令准确地返回。10天以后,美国侮军又在夏威夷的卡尼奥赫湾,对另一头名叫“凯基”
的太平洋海豚进行了实验。他们让这头海豚追赶一艘小艇,以便对它进行一系列的游速测定。结果,这头海豚的最高游速达到了每小时32公里。
使海豚正确地接受人类发出的指令,是件十分困难的事。美国海军对诲豚发出的指令,全都是声学性的指令。
他们以食物引诱为手段,成功地将海豚训练得能够根据不同的声音完成不同的动作。有一头海豚被训练成能对防水频闪放电管作出反应。虽然这个放电管的亮光在水中只能照亮周围几米范围,但随着它每次闪光而发出的微弱的“卡喀”声,却能将0.4 公里外的这头海豚吸引过来。
二、出类拔萃的打捞员
对海豚的这种“指令试验”,为以后利用海豚完成各项工作开辟了道路。1965年,美国海军将一头名叫“塔菲”
的海豚,训练成了使人类潜水员相形见细的“海豚打捞员”。 1965 年8 月,在刚进行了一系列深潜生理指标测定后,塔菲被空运到加州的拉约勒,在那里,海军研究署正在对于水下60米深处的“海洋实验室二号”进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