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人视桃花鱼为吉祥物,并把它与屈原、王昭君一起作为屈乡人的骄傲。每年桃花盛开时节,江边桃花鱼像飘落的一簇簇桃花瓣,淡红的、洁白的、乳白的、棕紫色的……无头无尾,身体透明,分成四瓣,柔软如绸,有铜钱那么大,好像一只只彩色的降落伞,又好似一块块漂亮的小手帕,缓缓地一张一缩,悠悠然飘荡上下,与长江两岸绽放的千万朵桃花相辉映,与碧水中五彩斑斓的鹅卵石相映衬,美妙无以言表。
奇特的物种
1826年《忠州直隶州志》记载:“桃花鱼淡墨色,形如桃花,桃花开放时,出皇华城折尾滩积水中。”1837年《归州志》记载:“桃花鱼出叱溪河,桃花开时始见,有红、白二种,花落后即无。”1921年《湖北通志》记载,桃花鱼“以桃花为生死,桃花既尽,则是物无有矣。”从以上记载得知,古人之所以叫它桃花鱼,是因为它不仅形似桃花,艳如桃花,而且还与桃花开谢同步。
桃花鱼真的是“鱼”吗?答案是否定的,如同鳄鱼和鲸鱼就不是鱼一样。从生物进化史看,现有生物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动物学家首先把动物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无脊椎动物较低级,按照从简单到复杂排列的顺序,包括单细胞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脊椎动物的特点是体内有一条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椎,由低等到高等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桃花鱼属无脊椎低等多细胞腔肠动物,身体构造仅比原生动物复杂。体内有一条原始消化道———腔肠,其前端为口,可摄取食物,但未消化完的食物残渣———粪便,仍由口排除,既是嘴巴又是肛门。由此可见其等级之低,与有脊椎的鱼相差甚远;而其资历之长,又远远超过鱼类。腔肠动物因其体形有筒状、伞状之别又分为水螅(筒状)、水母(伞状)两大类。水母一般形体较大,大多生活于海洋中(如海蛰),仅有少数生活在淡水中,且形体较小,“桃花鱼”属后者,其正确名称应是桃花水母。
人类研究桃花鱼的生活习性,掌握其繁殖技术,为自然界保存一个物种基因库,在发展生物工程、基因工程、水生物学、水环境生态学以及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古老的历史
地球已有50亿年历史,水母这类低等多细胞动物比大熊猫、白鳍豚资历更老,约出现于15亿年前。那时陆地尚无生物,水域中就数它们先进、强大。
历史上桃花水母曾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据记载:欧、亚、美洲和大洋洲的温带地区,都有桃花水母,但随着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污染而绝迹。在我国,桃花水母分布也很广。从发现地点看,长江流域与南方各省及港、台等11个省38个市、县都有报道。淮河流域的河南信阳在1961年也曾发现,后因修建水库而消失。目前,全球范围内,桃花水母仅存于三峡库区的秭归县境内。
桃花水母在我国分布虽广,记载也多,但经生物学家研究报道正式定名者却较少。从1880年6月英国伦敦皇家植物园种植的王莲水槽中发现小型水母,经研究定名为“索氏桃花水母”之后,世界各地才陆续有生物学家对淡水水母进行研究报道。据统计:自1880年至1984年这100多年间,世界各地由学者发现的淡水水母仅有75次,1922年在日本伊势县发现的水母,经研究发表,定名为“伊势桃花水母”;1939年2月武汉大学教授高尚荫、公立华在四川嘉定大渡河边一水池中发现了几个直径约为18毫米的桃花水母,经研究发表,定名为“中华桃花水母”;1984年河南师范大学教授和振武和云南大学教授寇治通合作,发表了“四川桃花水母”;紧接着,和振武、许人和夫妇又发表了“秭归桃花水母”。至此,全世界范围内,已报道的桃花水母仅有5个种类。
“秭归桃花水母”正式发表后,美国、日本、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生物学家纷纷写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