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苗数为基准,或将几次取样的平均数作为基数。
4.播种放养
蛏苗播种时间依蛏埕所在地的气候、海况等条件而定。一般大寒至清明,即1月下旬至4月初为蛏苗的播种季节,不宜清明节以后播种。蛏苗播种密度需据蛏埕底质硬软、潮区高低和蛏苗个体大小而定。底质硬的播种量比软泥多播50%,苗种大的播种量比苗种小的要增加,不同季节播种量也不同。
5.养成期间管理
蛏苗播种后要勤下海,勤检查,及时补苗,清沟盖埕,修补堤坝,防止人为损失。台风和洪水之后及时平整埕地,修堤,疏通沟道,集拢散失贝苗等。其生物敌害主要有鸟类、鱼类、甲壳动物和软体动物。鸟类主要是水鸭,防止办法是惊吓、网捕和毒杀等。鱼类主要是穴居肉食的中华须唇鳗、食蟹豆齿鳗等。它们在立夏前后进埕吃蛏,到秋季后退埕到海中越冬。对于上述鱼类一般采用药物毒杀。甲壳动物主要是蜾蠃蜚,俗称虾虱蟋、沙跳虫,可用烟屑浸出液,或用0.3%浓度的亚胺硫磷喷洒,或用0.02%漂白粉喷洒。软体动物主要是紫色玉螺,俗称香螺、苏螺。每年4月~11月侵入蛏埕,可用0.2%~0.3%浓度的石灰水溶液喷洒埕地,使其出土,或在早晚待其自动出土捕捉。
螠蛏养成当年达不到商品规格,继续养殖又因该养殖蛏埕风浪大、底质不稳,产卵后体衰弱会被淤泥充塞鳃腔,泥沙覆盖埕面造成死亡,或者该养殖区潮区较高,潮流缓慢,饵料少,生长慢。因此,需要移植继续养大养肥。如果螠蛏需养大,应在产卵前移植;如需养肥,应在产卵后,待蛏体复壮后进行移植,即立冬到立春时进行移植。移植的地点应选择在潮区较低,潮流畅通,饵料丰富的埕地。
二、蓄水养蛏
蓄水养蛏是近几年来探索出的一种新的养殖方法。它具有养殖时间短、生长快、肉质肥满、敌害生物少及成活率高的特点。蓄水养蛏的埕地称蛏塘。可选在荒滩上筑堤,或利用现有垦区、虾池。
1.选址条件
内湾风浪小,平坦的滩涂;每月有20天以上被海水淹没50厘米以上的高潮区或中潮区上段;软底的泥池或泥沙混合的不会漏水的土池。蛏塘由塘堤、环沟、蛏埕、进出水口和涵管等部分组成。埕地四周筑堤,堤宽度依风浪大小、底质硬软而定。一般堤宽3米,高1米。筑堤要分几个潮水建造,待一层泥土干硬后再增高,堤外坡要压实整平。塘堤内侧四周挖宽2米、深0.5米左右的环沟。环沟对进水起着缓冲作用,能保护埕面,调节水温,有利于蛏生长。环沟内侧是蛏埕,整埕方法同滩涂养殖。埕地水沟应保持50厘米深以上。进出水口设在蛏塘风浪小的一边侧堤上段,水口处底质软和水流急的应用石砌。涵管用松木板制成,埋于堤基,内接内环沟底部,外通海区或下方蛏塘,用于排干塘内积水。涵管的大小和个数依蛏埕面积而定。
2.整埕播种
整埕是在环沟以内的埕面经锄翻成宽3米~5米的蛏埕,长度为10米~20米,蛏埕间隔宽30厘米~40厘米水沟,连成一片。蛏埕由高到底排列,以利排水。埕面整成畦后,经耙细抹光便可播种。蓄水养蛏播种时间较迟,大都在清明至谷雨,比海区迟播1个~2个月。主要原因是清明以后的蛏苗个体大,适应力强,成活率较高。清明后蛏苗个体较大,每公斤在2000个左右,每亩播10万个蛏苗,约为滩涂养殖的10%。
3.塘间管理
播种后堵住涵管口,同时经常下海巡视,发现破损及时修补。浒苔、鱼虾、蟹等随潮进入塘内,潜居于环沟内,会侵入蛏埕为害。可在午后排干塘水,让埕地干露,有利整埕及清除敌害。防止浒苔也十分重要,一般养蛏前将蛏埕排干暴晒;养殖期间发现浒苔及时清除或药杀。药物可用含氯量28%~30%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