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磷酸钙3~4kg/667平方米、氯化钾1kg/667平方米。水色偏淡、饵料不足时全池泼洒豆浆,用黄豆1kg/667平方米·m磨浆滤渣后分3一4次投喂。
2.5.2 水质调节:每隔半月施生石灰10kg/667平方米,调节pH。利用潮汐、动力加注新水,补充适口饵料种群和营养元素,保持池水透明度25~30cm。
2.6 适时嫁接
2.6.1 嫁接时间的选择:9月中下旬,多数蚌壳长达6cm以上,抢抓秋季这一河蚌生长盛期之末进行嫁接,此时插片伤口愈合快,当年能分泌一层珍珠质,余下的蚌翌年春季嫁接。长江流域4~10月份为最佳嫁接季节。其间除35℃以上高温天气外,一般不停止。
2.6.2 待接蚌强化培育:嫁接前10d将待接蚌移至育珠水域中暂养,以适应新的环境,每天喂豆浆或鲜猪血一次,增强体质。
2.6.3 新工艺的运用:嫁接时三人一组,一人制片、二人插片,采用“撕膜法”制大片工艺,小片厚且均匀。嫁接工具和小片用金霉素消毒。夏季嫁接的手术蚌暂养时间不能超过2h,尽快吊养。生产实践证明:新工艺细胞活力强,珠囊形成快,圆珠率较“三小”、“通片法”提高10%以上。
2.7 手术蚌吊养:采用聚乙烯网袋吊养,网目大小2~3cm,用直径20cm毛竹环撑开网袋,每袋放3只,放养时模拟蚌在自然环境下的状态,即斧足朝下,水平竖放,网袋挂于聚乙烯纲绳上,上系硬塑料球作浮子。吊养深度随季节变化而调整,冬季25cm左右,其它季节15cm,667平方米吊养数量1000只为宜。
3 充分利用水体空间,走综合养殖之路
3.1 鱼种搭配:鱼种搭配以基本不影响珠蚌生长为前提。第一年蚌体较小,鱼种适当多放。667平方米放花白鲢50~100尾,青、草、鲂、鲫20~30kg,6~8cm乌鲤或鳜鱼5~8尾,虾苗1万~2万尾或亲虾0.5kg。第二年以后视池鱼密度和留塘鱼种类酌情补放。鱼虾年产量控制在200kg/667平方米以下。
3.2 鱼蚌混养与畜禽养殖相配套:每667平方米水面配养壮猪二头或圈养家禽30~50只,新鲜粪肥直接下塘,多余的与生石灰一起发酵腐熟作追肥。既能防止常用化肥引起水体酸性,又能降低生产成本。
3.3 种草:充分利用池边隙地种植优质牧草,保护池埂,降低劳动强度,节省饲料。草食性鱼类不易生病,减少用药次数。
4 注重日常管理科学防治疾病
4.1 坚持“四定”投饵:池中搭草台、食台。早春、初冬以精料为主,5~9月间以青饲料和鲜粪为主,辅喂精料。喂时先青后精,保证鱼类吃匀、吃好。生长旺季草鱼只能吃八成饱,减少患病几率。
4.2 水质调节是日常中心工作
4.2.1 常注新水:早春晚秋每半月加水一次,6~9月间每隔7~10d一次,每次30cm左右。
4.2.2 施人化学生物制剂:生长旺季每半月施生石灰一次,每667平方米15~20kg,酸性较大的池塘亩施20~40kg超微粉状碳酸钙,有条件的施光合细菌。
4.2.3 看水施肥:春季有机肥与化肥共施,肥效长短结合。高温和低温季节严格控制有机肥的用量。高温季节防止缺氧,低温季节有机肥不分解,沉人池底待来年气温回升耗氧分解,两种情况对育珠生产均不利。高温季节少量多次施人腐熟有机肥、多元复合肥和含微量元素的肥料,施肥后4~5d施生石灰调节酸碱度。有一定“水华”的池水较肥,溶氧变化大,宜先注新水,再适量施肥,长时间保持适口饵料生物为优势种群,对鱼蚌生长十分有利。老瘦水有一层长期不散铁锈色油膜,应大量换水,施肥,补喂豆浆。中秋至深秋阶段,应大量施人有机肥,将池水透明度调至15~20cm。让育珠蚌充分摄食积累能量,肥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