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水体、水生生物加氧,利用食藻鱼消除水中的氮磷等富营养。达到循环净化水体、减少污泥的效果。
食藻鱼可以大量地吞食藻类,但由于水库的水为死水,蓝绿藻暴发时,会造成水体缺氧,导致翻塘,使在藻类最丰富的时候,食藻鱼却无法食用,大量死亡。近日,武汉东湖暴发的翻塘事件,死鱼10万斤便是例证。利用曝气循环装置对水体大量充氧,并将湖泊、水库水体深层的冷水带到表层,使表层的水温降低,溶氧增加,从而杜绝蓝绿藻的暴发和使水体上下层水温趋于一致,水体整体溶氧均匀,使野生鱼类健康成长,将水体中的藻类转化为水产,从水中提取出氮磷,并可很好地发挥水体的空调作用,使夏季凉爽宜人,冬季温暖如春,创造一年四季宜人的气候环境。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言而喻。
曝气循环装置的造价为10万/台,一平方公里按照100台计算,太湖的面积为2300平方公里,需曝气循环装置23万台,投资需23亿元。野生放养食藻鱼类,可确保不翻塘,效益200万元/平方公里,年效益可达36亿元,当年便可收回成本。
走出越治越污的尴尬
据报道,全国目前在建或筹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达1000家以上,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这些污水处理厂大都采用国外引进的二级生化处理技术和设备。规模之大,投资之多,为世界水污染治理史所空前。需要指出的是,“共性废水集中处理,个性废水分散处理”,这是水污染防治的一条普适原则,各地水环境容量不同、水体功能定位不同、污水中污染物质和污染负荷不同,采取克隆式、“一刀切”式的污水集中处理方案,势必导致一大批“剪彩之后关大门”的“晒太阳工程”和“摆设工程”,出现一些项目建成之日就是报废之时、污水处理厂变成了排污厂的尴尬。
“我国的水污染治理可以说国家已花费了相当大的气力,投入了相当大的资金,动用了相当大的资源”,徐宝安认为,“之所以治污越治越污的根本原因是一些治理技术方案脱离了我国国情造成的。”徐宝安呼吁国家慎重对待国外引进的水污染治理设备。
徐宝安为太湖生态描述了这样一个和谐、循环发展的模式:截流污水中的污染物,对其无害化处理,提取水中营养物,使其产生经济效益,创造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美化、净化水体,让生活污水不出居民小区,让工业污水不出厂区,还河流以清澈。让电厂成为污水处理厂,让工厂使用中水,让电厂销售中水。让水面成为水田,让湖泊产生财富,让死水变成活水,让臭水湖变成景观湖,让水体污染、水体富营养变成创造财富的源泉。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