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四不象”的中国麋鹿曾广泛分布于中国大江南北,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对湿地的破坏及猎取的压力,麋鹿逐渐在野外消失,仅有为数不多的个体存于在中国皇家猎苑中。1900年的洪水灾害和西方列强的人为抢夺,最终导致了麋鹿在中国本土的灭绝。
与此同时,被抢流落他乡的麋鹿则分别被饲养于德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家的动物园中,但因水土条件,饲养情况每况愈下,直到英国第十一世贝福特公爵用7年时间花重金陆续买下18头麋鹿饲养在他的私人庄园内,才使麋鹿在海外有了极为微小的种群保留。
1985年,中国将麋鹿引回故里,麋鹿从濒危,本土灭绝,到海外留存,引种重返故土,最终实现了物种的回归复壮。
类似的人工养殖、引种回归还曾挽救过欧洲野牛和阿拉伯大羚羊等。然而一个物种生存至今必是历经千百万年自然选择、淘汰和逐渐适应,通过人工培育的物种在长期人工饲养繁殖过程中,形态、生理、行为以及遗传特性上都会发生变异,最终往往难以重返自然。基于这些考虑,有人尖锐指出近年开展的以细胞遗传工程保存濒危物种基因库并希望发展培育出“新”物种的技术,“可能会在对科学及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毁了野生动物本身特有的自然价值。”而人工种群的建立还存在将家禽、家畜病原体带入野生动物种群、引起灾难性后果的可能性。
“西风吹上四鳃鲈,雷松酥腻千丝缕。”南宋诗人范成大笔下的松江鲈鱼有望从遥想回到现实,物种的复壮令人兴奋。但我们不知道,这个地球上还有多少“松江鲈鱼”等待复壮,人类还有多少幸运和能力去复壮它们。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