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市场的结果却让大学生们大失所望,孩子所谓的“四鳃鲈”虽然酷似松江鲈鱼,体形上却长出一截,被排除在松江鲈鱼亚种分类之外。
在多个省份的渔政管理部门,他们得到的答复不是“早就没有这种鱼了”,就是“情况不清”。管理部门对这种稀有鱼种的掌握情况甚至还不如寻访组。
王金秋决定调整寻访方向,绕开水产市场,直接去找当地渔民。在威海,一位在河塘边钓鱼的老大爷告诉队员,“这种鱼昨天就钓到过,不过晚上熬汤喝了。”在烟台,一位渔民清楚地记得曾经见过这种“怪鱼”,但接下来几天的下网却一无所获。
陈留山打起的那条怪鱼也进了鱼市。事后他看了照片才知道,自己卖掉的居然就是弥足珍贵的四鳃鲈。
寻访队员疲惫而气馁。“找不到其实也是证明。”王金秋告诉大学生,证“无”和证“有”一样重要。
几天后,好运突然降临。在山东威海和文登交界处的一个小村落里,有村民见到宣传照片后给寻访队打来电话,说在自家屋后的小河里就捞上来两条“四个鳃的鱼”。电话还未挂上,心跳加速的王金秋就已经奔上了出租车,一路心急火燎地催促司机加大油门。
在村民的水桶中,两条不足巴掌大的四鳃鱼正合翕双唇,静静潜伏在桶底。这的确就是松江鲈鱼!寻访千里,终于见到了一条活生生的松江鲈鱼。王金秋喜不自禁,迅即带领大学生在发现这两条松江鲈鱼的小河里下网捕捞,果然又陆续找到好几尾。与此同时,去往辽宁的寻访队也传来喜讯,在鸭绿江大桥的桥墩下,队员们轻而易举找到了十几尾松江鲈鱼。
2个月考察,7支寻访队半数以上空手而归。随着大学生们的考察报告,松江鲈鱼在中国的种群分布图逐渐清晰起来——原本分布于整个中国东部沿海地带,目前仅在山东和辽宁有一定数量种群。
“这一次考察为松江鲈鱼的种群复壮起到了关键作用。”王金秋说。
在上海淀山湖畔,松江鲈鱼养殖基地搭建起来,研究工作也随之大刀阔斧地进行下去。在前任研究基础上,学界常为之困惑的松江鲈鱼洄游习性得到更正:松江鲈鱼并不如同大马哈鱼一样在河道中产卵继而洄游到海洋,而是恰恰相反,在海洋中孵化并洄游到内河,待到产卵期再度洄游回浅海。一般雄鱼先达产卵场,钻入牡蛎壳堆成的洞穴中,等待雌鱼前来产卵。繁殖后雌鱼离去,雄鱼护卵留守洞穴,逗留一段时间后再游向近岸。
“人工养殖的核心问题就是解决松江鲈鱼不同时期水生态环境的模拟。”王金秋说,这种鱼本身对水温和盐度的要求并不高,因此才能在全国那么多沿海地带生存,“但是它们对水中的氨氮含量敏感度很高,一旦水质发生污染就再也无法生存。”
松江鲈鱼在上海养殖基地的生活条件并不优越,不起眼的普通水泥池底部搭上一溜贝壳“小屋”,再通上几根水管就成了“松江鲈鱼之家”。靠近淀山湖,养殖基地却不敢用湖水,“纯净度已经无法达到养殖要求”。接进养殖池的水事先经过三道净化过滤,严格保证水质符合养殖标准,即便是给松江鲈鱼喂食的小虾都要消毒好几次才能投食。王金秋担心任何微小的污染都会让脆弱的松江鲈鱼再遭不测。
松江鲈鱼有洄游特性,普通水池是无法养活成鱼的。养殖基地通过高科技模拟技术,达到一个水池产生不同环境水生态系统。根据松江鲈鱼不同生活阶段,靠几根接入水管调解池内的水压和盐度。每年4月中旬,孵化的松江鲈鱼从浅海洄游到内河时,水池的盐度逐渐降低,并产生洄游水流,成群的松江鲈鱼这时就会绕着池子不停地洄游。11月份向浅海产卵时,水池再次调整池内水环境,制造涨落潮感应,并施加海洋水压和洋流感觉,给松江鲈鱼造成进入“海洋”错觉以便顺利产卵。这一套模拟技术的研发,为松江鲈鱼的人工养殖提供了可能。但王金秋不得不担心的事实是,在这样一个人工制造的“纯环境”中生长起来的松江鲈鱼放归大海,是否还能适应自然的无情考验。
物种复壮
松江鲈鱼的复壮无疑让人振奋。自工业化革命以来,特别是近200年里,随着人口数量膨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野生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从1600年-1800年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物种灭绝25种;从1800年~1950年,地球上的鸟类和兽类物种灭绝了78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曾统计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每年至少有6万个物种灭绝。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加快了物种消失的速度。“近代物种的消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比形成速度快100万倍。”专家提出,如果这种大量无声死亡的趋势继续下去,物种的丧失速度将加快到每天24种,这就意味着每一个小时就会有一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
人工复壮物种无疑是挽救濒危动植物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