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10%左右,主要出口国家是美国(参见图7)。贝类进口主要集中在欧洲,其次是北美和亚洲。欧洲是世界上最大的贝类进口地区,进口规模大约占世界贝类进口总量的60%~70%,主要进口国家为法国、比利时、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北美和亚洲大约各占15%,主要进口国家是美国、日本和中国香港(参见图8)。由于品种原因,有些国家如法国、意大利等,既是进口大国又是出口大国。
中国贝类的贡献
1.中国贝类生产对世界的贡献由于中国沿海消费者素有喜食贝类的习惯,加之改革开放后中国水产品养殖生产者对国外市场的了解,贝类的生产和贸易规模均快速增长。2003年,中国贝类产量超过了900万吨,2004年增至950万吨,占亚洲生产总量的83%和世界生产总量的68%,成为世界贝类生产第一大国。其中尤以蛤类和牡蛎增长最快,分别较2000年增长了140多万吨和近50万吨,分别达到380万吨和370万吨以上(参见表1),占世界总产量的77%和79%;鲍鱼产量占世界鲍鱼总产量的比重也达到了66%,扇贝占47%,贻贝所占比重稍低,为35%。
2.中国贝类进出口贸易对世界的贡献近年来,中国贝类出口规模不断增长,2004年贝类出口量约为22万吨,占了亚洲贝类出口总量的60%左右,是亚洲贝类出口第一大国(参见图9),在世界贝类出口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也近14%,成为像丹麦、荷兰、美国等国一样的世界贝类出口大国。中国虽然在亚洲不是最大的贝类进口国,在世界进口国中也榜上无名,但随着加入WTO以后,中国水产品进口总量的不断增长,贝类进口规模也在增长,在日本和中国香港之后居亚洲第三,占亚洲贝类进口总量的比重也达到了10%以上(参见图10)。
中国贝类的出口前景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不仅是世界贝类第一大生产国,也是世界贝类进出口贸易大国之一。然而,品种结构和安全卫生问题却严重制约了中国的贝类出口。
1.贝类生产和贸易的品种结构差异过大
中国贝类主要的生产品种是蛤类和牡蛎,各占总产量40%左右,但蛤类和牡蛎在贝类国际进出口贸易中所占比例相加也只有22%;而进口国需求较大的贻贝和扇贝,在中国的贝类生产中只有不足8%和10%。这种生产和贸易品种结构上的过大差异必然影响贝类的出口市场和规模。
2.贝类生产的安全卫生状况没有达到主要进口国家的标准
中国贝类生产的安全卫生监控工作相对滞后:一是养殖区域和养殖场的管理不到位,无法做到对养殖规模、养殖区域和养殖企业的严格管理和监督。二是缺乏切实可行的可追溯制度,无法做到清楚地了解每个养殖企业,加之流通过程中的管理混乱,可追溯制度难以执行。三是实验室建设薄弱,仪器设备不仅老旧落后、灵敏度不高,而且配套数量严重缺乏,常常成为制约工作进度的重要因素。四是缺乏连续性的监控手段和监控数据,监控工作更多的表现为普查和调查的性质,无法达到定点监控和连续监测的目的,从而也导致监控数据缺乏连续性,制约了数据的有效利用。由于安全卫生监控工作的滞后,中国贝类生产的安全卫生状况目前还未达到主要进口国家的标准。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欧洲市场一直未对中国开放。
因此,尽管中国在世界贝类生产和贸易上均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要想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扩大贝类的出口规模,还需对贝类生产的品种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并在安全卫生工作方面加大力度,尽快缩小与主要进口国家的差距。作者:上海水产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孙琛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