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和人类一样属于脊椎动物,所以鱼体和人类有某些相似之处:都有骨架支撑肌肉、有心脏向身体各部分供血。人所有的五大器官也同样存在鱼身上,但其功能因用进化而有所变更。但基本上人和鱼是属于截然不同的动物。
体型
鱼的体型受环境的影响而有不同。例如,在急流中生活的鱼比生活在静水中的鱼更显出流线形状,比方说斑马,其身型为流线型、身体则为圆筒状,就大概可以推测其原产地的水流会比较湍急。腹部平坦的鱼常平贴于河床,像鼠鱼、异型就是很好的例子;而背部平坦的鱼则常游动鱼水面下,例如孔雀鱼、将鱼等。
口形
鱼嘴的位置和形状有助于辨别鱼的食性,及在水中生活栖息的深浅程度。口形上翘成杓状的鱼类,大多生活在上层水域,以浮游虫类为食,像是龙鱼、孔雀,其嘴型就是属于口上位型。嘴巴在前方的鱼则多以掉落在水中的食物及水草为食,大多数鱼类皆属于此。而口形向下的鱼,通常摄食河底淤泥中的食物,如鼠鱼、异型。
侧线系统
侧线系统是鱼的神经系统;侧线器官位于鳞上成小孔状,小孔里面含有神经末梢。侧线系统通常与鱼体同长,有时经鳃盖延至鱼鼻部,和外界接触可作为探测感应之用,能感受到震动波及水流速度。所以许多鱼可以在黑暗的水域中自由游动,甚或眼睛机能已退化至看不见的鱼,都得以用侧线系统探测水中的障碍物,有名的加拉辛科中的盲鱼(Astyanax fasciatus)就是很好的例子。
视觉器官
鱼的眼睛在头的两侧,无法双眼正视前方,而不能将视线集中在同一物体上,是为单眼视觉。且其视线范围仅约45cm;但有些鱼的眼睛生于头部顶端,便有双眼视觉。鱼因为两眼注视不同方向,因此对距离的感受并不精确。但鱼能清地辨别颜色,鱼眼要透过调整形状的晶体来调焦,而人眼晶体的形状会自动调节。
另外,鱼眼并无眼睑,故常被误认为不需要睡眠,其实,当鱼长时间静止不动时,便是在睡觉,因为鱼有周围的水来润滑眼睛,所以眼睑对鱼而言并不需要。
呼吸器官
水经口吸入,通过鳃排出,形成鱼的呼吸运动。鳃是鱼的呼吸器官,由无数排列成行的鳃丝组成,呼吸时,水经口腔流入鳃腔,由鳃丝毛细管吸入水中的氧气进入血液中,同时排出二氧化碳及少量的氨。
有些鱼还有一个辅助的呼吸器官,来吸入滞水中或有腐烂植物水域中的氧气,以利在含氧量低的水域中生存。例如鲶鱼靠其后肠吸收氧气;而斗鱼则在靠近鳃处有一个辅助器官,能容纳从水面吸收的空气并从中提取氧气,这个迷宫似的辅助器官也使此类鱼被称为迷鳃鱼。
嗅觉器官
鱼类的鼻子与人类不同,无呼吸功能而仅作辨别气味用。鱼的鼻孔一般生于嘴巴前端,常为两个或四个,紧靠嗅神经系统。凭借嗅觉,鱼也能接收到同伴传递的资讯:如某鱼发出受惊的信号,其他鱼也都相应作受惊状。鱼的嗅觉器官除有助于觅食之外,也还助于寻找产卵场所。
味觉器官
鱼类的味觉感受器官,主要分布在舌、唇上,其他如腹鳍上也有少许的分布,如部分攀鲈科的腹鳍就有味觉细胞。有些鱼也靠触须来感受,像是鲶科的鱼种就是。
听觉器官
鱼耳的构造很简单,只有相当于人类内耳部份,能接收到的频率与人类大致相同,但不同鱼类品种对不同的频率则反应不一。鱼对震动波的敏感性决定鱼的听力范围。震动波往往先由鱼鳔传得,然后由耳内的相联小骨导入鱼耳;另外,也可以由一根连结鱼鳔及鱼耳的管状器官测得。
渗透作用
鱼皮像一层半渗透的膜,也是一个单项换水系统。由于渗透压的作用,浓度较低的液体,可通过膜渗出来稀释浓度较高的液体。
淡水水域
由于鱼所生活的环境是浓度较低的水,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