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值不了几个钱,但就有人把小草做成了大产业,让小水草变成了“金草”,这个神奇的人物就是东明县武胜桥乡玉皇庙村的农民杨雪林。目前,他仅靠着卖草,月均纯收入就超过了15万元。“一招鲜吃遍天”,爆冷门给他带来了火红生意,成就了他的创业梦想,水草让杨雪林成了富甲一方的能人。日前,在北京召开的首届百姓致富经验交流年会上,记者听他讲述了自己的创业故事。
慧眼识商机
杨雪林原来在一家化工厂跑业务,一次出差看到一个客户办公室的鱼缸里养的水草非常漂亮,当他得知一棵小小的水草贵得就要几元钱甚至几十元钱时,他认定种水草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商机。2000年春天,杨雪林在老家建起了第一个大棚,从北京一家公园引进了比较容易繁殖的低档水草。
创业初期可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国内来说,水草行业也是近几年刚刚起步,杨雪林种水草的时候跑遍书市也没买到相关的书籍,关于种水草的技术大都是他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来的。“刚开始种时,水草虽然活了,但长得太慢。只好尝试用沙土、淤土、莲花土,掺粪的土......都试种试种,光买塑料盆就花了好几百元。”说起往日的创业艰辛,憨厚的杨雪林叹了口气:“当初真难呀。”
尽管杨雪林不断地做各种试验,水草还是长得很慢,他不得不逐渐增加大棚的数量,生产的水草除了出售,就用来扩充繁殖。到了2002年初,他的水草大棚发展到了25个,2002年7月他注册成立了以水草生产销售为主要业务的公司。正当他因为水草生长速度缓慢一筹莫展的时候,那年的一场大雨成全了他。
天上掉馅饼
“当时,看到不少大棚都在茫茫的大雨中倒塌,我的心也沉到了谷底。”辛辛苦苦经营了两年多,却遭遇了不知何时才能退去的浑浊的雨水,心灰意冷的杨雪林放弃了对水草的管理,参加县里组织的抗洪抢险队,到水灾更严重的一线救灾去了。
20多天后,对水草尚抱最后一丝希望的杨雪林回到村里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那一片大棚,他以为那些水草也许早涝死了。然而,眼前的景象却让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所看到的:棚里的水落下去后,在稍微发干的地皮上,水草比原来长得更旺了。
对这一转机至今仍记忆犹新的杨雪林说:“这是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我这才知道,水草并不能天天被水泡着,地旱点才能长得更好。这一场雨比我过去做的试验值多了。”
这无疑于天上掉下个大馅饼,无数次试验没能解决的大问题,没想到被一场大雨浇出了答案。问题解决了,杨雪林的心情也舒畅起来,他决心大干一场。杨雪林把大雨损毁的大棚修理了一遍,又把大部分水棚改成了旱棚。三个月以后他的水草产量就比以前增加了一倍。产量上去了,杨雪林又增加了不少新品种,高中低档水草都有了。杨雪林的水草销售市场也从开始的郑州、聊城扩大到了北京、太原等城市,可他仍嫌发展得太慢。
借鸡下“金蛋”
但再投资对当时已没多少钱的杨雪林并不现实。“建一个水棚就要一万五千元,投资一个旱棚需要七八千元。”自己没有钱投资,杨雪林就想到了村里想种水草的村民。“这叫借鸡下蛋。”杨雪林走出了发展的重要一步。
一个水草大棚一年有五六万元的收入,错过这样的商机就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在杨雪林的动员下,村里先后有20多户农民建起了水草大棚。杨雪林无偿向他们传授技术,生产出来的水草也都有杨雪林负责统一销售,2003年,玉皇庙村的水草种植面积一下子增加了30多亩,产量上去了,杨雪林也靠着低成本和高产量,占领了一个又一个市场。“基本上是我们到了哪个水草市场,哪个市场的水草经销商最终都会选择订我们的货。”他自豪地说。
到2004年上半年,杨雪林的水草已经卖到了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产品供不应求,月平均纯收入超过了15万元。目前,杨雪林又引进了观赏鱼,和水草进行搭配饲养。“这还不够。”目光长远的杨雪林对未来充满了信心。“目前种植观赏水草还是个新兴行业,前景广阔,我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建成省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全、质量最高的水草养殖基地。”
点评: 勿以事小而不为
水草不显眼,但杨雪林却抓住了这难得的机遇,把水草做成了月均纯收入超过15万元的大产业。
创业机会往往就是这样一种机遇。而一些创业者却恰恰忽视了这点,在创业之初的项目选择上总存在困惑,容易忽略一些虽小却有价值的东西,从而把自己的创业空间限制得很小。那些“小、旧、苦、薄、冷”的创业机会,往往为大家所忽略。而成功创业者恰恰是在这些行业中作出了贡献,这在杨雪林身上得到了极好的诠释。他的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