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1月17日上海有关部门检测出山东三家企业养殖的多宝鱼药残超标、一些地区宣布市场禁入以来,多宝鱼市场遭受了沉重打击。在众口一词声讨“致癌”“毒鱼”之后,人们才蓦然发现,5000万尾多宝鱼销售无门,全国数以万计的养殖户欲哭无泪。
“双刃剑”不能鲁莽乱舞
近年来,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和广大民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空前提高,从“金华火腿”、“冠生园月饼”到“龙口粉丝”、“红心鸭蛋”,被曝光的产品一个接着一个。这种关注揭露了种种不法行径,维护了广大消费者的权益。
但是也必须看到,由于一些信息发布随意无序,加上个别媒体不负责任的“炒作”,最终导致信息失真放大,公众陷于恐慌,无辜企业和生产者遭受巨大损失。
辽宁省兴城市是国内重要的多宝鱼养殖基地之一,近年来借助丰富的“井盐水”资源,这里的多宝鱼销量占到全国的8%。谈到这次“多宝鱼风波”,兴城市渔业园区行业协会会长赵青山认为有四点令人费解:一是“一人有病,全家吃药”对不对?全国养殖多宝鱼的企业有700家,不能因为个别企业出了问题,让所有企业都跟着背“黑锅”;二是30个样本全部超标能说明什么?多宝鱼这类水产品,一个养殖企业可能供货给好多经营档口。科学的检测办法是到各养殖企业去查,才能判定药残超标是否具有产业普遍性;三是药残超标的致病性有多严重?迄今尚未发现硝基呋喃类药物使人致癌的证据;四是匆忙宣布“市场封杀”是否过于鲁莽?我国多宝鱼年养殖产量约五万吨,已形成年产值约30亿元的产业链。因为一次抽检有问题而毁掉整个产业,这个责任谁能负得起?
养殖渔民:这个“冬天”有点儿冷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宝鱼在一片声讨中奄奄一息,最郁闷的还是那些养殖户。11月17日消息传开那天,辽宁兴城市就有五个渔民急火攻心病倒住院。
中年妇女邢桂华哭着告诉记者,她和另外八户农民是今年5月投资130万元搞起多宝鱼养殖的,如今鱼才长到三四两重。她们投入的资金全是抵押贷款或是借来的高利贷。现在市场行情突变,讨债的每天都能挤破门。
59岁的渔民闫守林和三个子女把房子卖了,全家三代12口人挤住在渔场旁的简易住房内。去年和今年,闫守林总共投入70万元,现在不但一斤鱼都没能出手,每天鱼饲料、电费等成本支出还得700多元。
据记者了解,山东、河北及辽宁其他地区的数以万计多宝鱼养殖户,今年都遭遇到前所未有的“严冬”,市场复苏遥遥无期。
食品安全信息呼唤“规范发布”
客观地说,没有人质疑政府部门公布食品安全信息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公众对媒体曝光食品卫生安全问题也持肯定态度。但是,此类事情关系到社会各方面的权益,因此“规范发布”就成为许多人的共同期盼。
记者在辽宁省兴城市采访时,许多干部、群众对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提出四条建议:
一是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管工作应关口前移,防患于未然。渔民赵青山说,这几年报纸、电视经常公布一些食品卫生安全的案例,吓得老百姓都不知道吃什么好了。但是让人不解的是,很多问题都是记者揭露在先,职能部门查处在后。相关单位能不能把工作做在前面,经常提醒生产企业不能使用哪些农(渔)药、添加剂和色素等等。别总等出了问题才“封杀”,那就损失大了。
二是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应当符合国情,政出一门。目前我国食品卫生安全标准体系尚不完善,许多商品还没有标准,或是由多个地区、多个部门、多个行业制订不同标准,让人无所适从。因此,当务之急是国家加快食品卫生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同时,这种食品安全标准应当是符合国情、尺度得当的。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所言,有些消费者要求食品安全“零风险”,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从科学角度讲,世界上没有“零风险”的食品,只有“可接受风险”的食品。
三是对食品卫生安全的信息披露应当“授权发布”。目前信息发布渠道较多,质检、工商、农业、卫生、消协等都有话语权。一些干部、群众认为,食品卫生安全关系到亿万人的身心健康,关系到企业兴衰,信息发布应当由国家相关部门归口统一管理。授权发布的信息应当准确指明有问题产品的产地、生产企业、商标、批次等,同时要科学评估危害程度。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体还应警惕企业或个人出于私利而捏造虚假信息,对“恶意炒作”食品安全卫生信息的要严惩。
四是对“市场禁入”之类的行政举措要慎之又慎。同时,政府应当建立被殃及企业、被殃及群众的利益补偿机制,对那些因产业受损而陷入困境的普通百姓给予必要帮助。(记者:魏运亨)
新闻背景
11月17日,上海的一项抽检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