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于1984年开始,在国内率先实施了以中国对虾为“龙头”的大规模生产性渔业资源人工增殖工程。去年该省又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率先实施了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实施这一计划也是针对资源日益减少的实际作出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环境污染及过度捕捞等原因,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持续衰退。目前,渤海有名的中国对虾,年产量已由历史上的最高3.7万吨锐减至数百吨;山东省近海的47个主要捕捞品种,已有7种充分利用,27种利用过度,6种处于严重衰退,有的甚至已濒临灭绝。中韩及新的中日渔业协定生效后,我国渔船的传统作业渔场被大大压缩,大量渔船不得不退回近海作业,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 为恢复渔业资源,落实《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山东省积极有效地开展了渔业资源修复行动。目前山东省主要增殖品种有中国对虾、海蜇、日本对虾、金乌贼、三疣梭子蟹、牙鲆以及海参、鲍鱼等海珍品和文蛤、菲律宾蛤仔、虾夷扇贝、大竹蛏、毛蚶、青蛤等多种贝类,取得了显著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至2006年,全省共放流体长25㎜以上中国对虾苗种131.6亿尾,秋汛累计回捕增殖中国对虾2.75万吨,实现产值17.5亿元,直接投入与产出比达1∶15.7;放流体长8㎜以上日本对虾苗种10亿尾,秋汛回捕日本对虾1500吨,实现产值1亿多元,直接投入与产出比达1∶11;放流伞径5㎜以上海蜇苗种9亿头,秋汛回捕鲜海蜇7万吨,实现产值6亿元,直接投入产出比1:33;放流三疣梭子蟹二期蟹苗1.8亿只,秋汛回捕增殖蟹9000吨,实现产值4.1亿元,直接投入产出比1∶28;移植金乌贼卵6亿个,回捕金乌贼4.5万吨,产值4亿元,直接投入产出比1∶107。目前,全省文蛤、菲律宾蛤仔、青蛤、大竹蛏、虾夷扇贝、毛蚶等贝类底播增殖面积已达119万亩,年产量52万吨,年产值29亿元;海参、鲍鱼等海珍品底播增殖面积达17万亩,年产量3.5万吨,年产值32亿元。海洋渔业资源人工增殖在山东已成为一个大产业。仅2006年,山东增殖各种海水苗种15亿尾(粒),其中放流苗种8亿多尾。截至11月底,沿海七市投入回捕放流资源的渔船达21880艘,占全省海洋捕捞机动渔船的76%,共回捕放流资源26302吨,实现产值59182万元,综合直接投入产出比1∶20.8。扣除捕捞成本,获纯利2.8亿元,平均单船获纯利1.28万元。直接受益渔民10万人,人均获纯利2800元。 山东省实施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管理力度也不断加大。为确保做好增殖工作,山东省于1987年即设立了省级专管机构,明确山东省海洋捕捞生产管理站全面负责全省增殖工作。2005年省渔业主管部门制订并实施了《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在全国率先对渔业资源实施全面修复。行动计划包括渔业资源人工增殖以及人工鱼礁、保护区建设等共九大内容。进一步加大了资金投入,从2005年开始,每年省财政拿出专项资金用于增殖,仅2006年省财政增殖专项资金达2300万元。为加强管理,省渔业主管部门先后出台了《山东省黄海对虾放流实施办法》、《山东省黄海中国对虾增殖管理暂行办法》、《山东省海洋水产资源增殖工作规范》、《山东省海洋水产资源增殖放流管理规定》、《山东省海洋水产资源增殖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评选奖励暂行办法》、《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人工增殖项目管理办法》、《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10多个有关人工增殖的行业规定。规范化管理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