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螺风波刚过,红心鸭蛋余波未平,多宝鱼又爆出违禁药物残留事件。
一件件食品安全事故冲击着人们脆弱的神经,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食品安全领域,到底还有多少“漏网之鱼”?如何才能结一张牢固而安全的网?
养殖户下药太猛
多宝鱼产地三年没人吃
不到一周时间,餐桌上的“翘楚”多宝鱼就遭遇了各地禁售的境遇,甚至面临“退市”危险。上周,上海从当地批发市场、饭店宾馆采集的30件多宝鱼样品中,全部被检出了违禁硝基呋喃类代谢物,甚至有些还含有孔雀石绿等禁用渔药残留。由于抽检出的问题多宝鱼主要来自山东,媒体记者纷纷赶往山东威海和荣成等地进行调查采访。在调查中,不少记者发现:为保证产量,多赚钱少投入,许多小养殖户在鱼池内高密度养殖多宝鱼,一直在用大量的兽药和激素把多宝鱼“泡大”。21日中午,《法制晚报》记者在荣成一家小饭馆吃饭时,向餐馆老板娘打听哪里可以买到多宝鱼,此言一出,立即惊动四座。在邻桌点菜的服务员连忙扭过头来问:“要多少啊?我们村附近就有很多养殖的。”正在厨房烧菜的厨师也急忙跑出来,问:“谁要买多宝鱼?”一旁正在就餐的两名食客也端着酒杯来到记者桌前说道:“出多少钱呢?”记者非常纳闷,多宝鱼在荣成妇孺皆知,为什么餐馆里几乎没有卖的呢?对于记者的问题,一位食客回答道:“一看就知道你是外地人,这里谁还吃它呀。”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他坦然道:“养殖户下药太猛,当地没有人不知道,所以多宝鱼在本地至少三年没有人吃,也没有任何市场,主要卖往广州、上海、北京等各大城市。”
引入国内时很健康
追求产量才致体弱多病
这次在上海抽检的30件多宝鱼样品中,全部含有硝基呋喃类代谢物,同时部分样品还分别检出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氯霉素,甚至孔雀石绿等禁用渔药残留。为什么多宝鱼体内会残留这么多违禁药物?是不是天生抗病能力低下?对此,被称为“多宝鱼之父”的雷霁霖给予了否定的回答。雷霁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他1992年从英国引进了大菱鲆(俗称多宝鱼)鱼苗,7年后在中国上市。雷霁霖向记者介绍,当初看中多宝鱼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它抗病能力强,“多宝鱼绝不是天生抗病能力差。刚引进时我养了它7年,从来就没有生过病。在投入生产的头几年,也没听说生病。”然而,为什么很多养殖户都大量使用违禁药物来维持产量呢?雷霁霖回答说主要有两个原因———对环境不适应可能造成多宝鱼抗病能力降低。我国目前能养殖多宝鱼的地方比较多,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宁、山东、天津,一直到江苏、福建、广东的沿海都有。几万甚至几十万公斤的集约化生产,可能环境相对会发生变化。还有一个因素是养殖密度加大,比如本来应该1立方米水养二十几条,现在养三十条到五十条。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饲料,不能用任何添加剂。有些个别的小养殖户,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就可能随意操作。本来环境就拥挤,再加上饲料不好,鱼当然会生病。
药残事件并非个案
海鲜产品已成监管盲区
单单是多宝鱼存在违禁药物残留的问题吗?其他海鲜产品有没有类似问题?在采访中,记者得知,海鲜产品一直是食品安全监管的盲区。21日,《扬子晚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虽然被接受检查的多宝鱼销售点都说自己的多宝鱼没有药物残留,但是当执法人员要其出示相关的进货凭据和检测报告时,摊主都无法拿出。而对于海鲜类产品的检测报告,南京惠民桥批发市场的一位工作人员也坦言,据他所知,在这里销售的海鲜产品的检测报告自己也从来没有看见过。
“相比蔬菜、肉类等产品,海产品确实是食品监控中的弱项。”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有关人士指出,鱼、虾等海产品的理化成分较其他农产品要复杂得多,其不仅包括养殖过程,而且其运输过程也纷繁复杂,一些海鲜产品的加工过程谁也看不见,这就给质检报告的可信度打了问号。而且,就是有商家提供了相关产品的检测报告,也不能说其销售的产品就肯定没有质量问题,因为往往厂家提供的质检报告,一般都是厂家将自己的产品送到质检部门去做检测,而其中是否暗藏猫腻,或者送检产品和实际产品“内容”是否不一样,那就不得而知了。这位人士同时指出,海鲜产品作为生鲜品,原产地很难区分,进货渠道也常常会因为价格波动而不停变化,这就造成往往一张检测报告,可以“通吃”所有不同产地同类海鲜产品的不正常现象,自然海鲜产品的安全问题也就让人忧心。
三个问题亟待解决
尽
[1] [2] 下一页